半經驗分子軌道法英文解釋翻譯、半經驗分子軌道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semiempirical molecular orbital method
分詞翻譯:
半的英語翻譯:
half; in the middle; semi-
【計】 semi
【醫】 demi-; hemi-; semi-; semis; ss
【經】 quasi
經驗的英語翻譯:
experience; suffer; undergo
【計】 exhausting
【經】 experience
分子軌道法的英語翻譯:
【化】 molecular orbital method
專業解析
半經驗分子軌道法(Semiempirical Molecular Orbital Methods)是一種介于完全從頭計算法(ab initio)和純經驗方法之間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它通過引入實驗數據或簡化複雜的量子力學積分來顯著減少計算量,從而能夠在可接受的時間内處理較大的分子體系。
核心概念解釋(漢英對照)
- 半經驗 (Semiempirical):
指該方法并非完全基于量子力學第一性原理(無任何經驗參數),而是部分依賴經驗參數(Partially reliant on empirical parameters)。這些參數通常通過拟合小分子體系的實驗數據(如電離能、電子親和能、幾何結構、光譜數據)或高精度量子化學計算結果獲得。
- 分子軌道法 (Molecular Orbital Method - MO Method):
指該方法基于分子軌道理論(Molecular Orbital Theory)。該理論認為分子中的電子在整個分子範圍内運動,其狀态由分子軌道(Molecular Orbitals)描述,分子軌道由原子軌道線性組合(LCAO-MO)而成。核心任務是求解薛定谔方程的近似解,得到分子軌道的能量(能級)和形狀(波函數)。
核心原理與特點
- 簡化積分計算: 這是半經驗方法的核心特征。它通過忽略或近似處理量子力學方程(如Roothaan方程)中某些非常耗時、對結果影響相對較小的積分項來大幅提升計算速度。常見的簡化包括:
- 忽略或近似處理多中心積分(尤其是雙電子排斥積分)。
- 采用零微分重疊(Zero Differential Overlap, ZDO)近似或其變體(如CNDO, INDO, NDDO),即假設不同原子軌道之間的重疊微分在某些情況下為零。
- 使用最小基組(如STO-3G)或稍大的價基組。
- 引入經驗參數: 為了補償簡化帶來的誤差,方法中引入了大量經驗參數。這些參數通常針對特定元素和原子類型進行優化,用于替代被忽略的積分項或修正計算結果。參數的質量(拟合的數據源和範圍)直接影響方法的準确性和普適性。
- 計算效率高: 相較于ab initio方法,半經驗方法計算速度極快,使得處理包含數百甚至上千原子的生物大分子、材料體系成為可能。
- 適用範圍與精度: 精度通常低于中等或高精度的ab initio或密度泛函理論(DFT)方法,但遠高于純經驗力場方法。其精度高度依賴于參數化過程和目标體系。在參數化所針對的體系類型(如有機分子、特定金屬配合物)内,對于幾何結構、反應能量趨勢、光譜性質(如紫外可見光譜)等可能給出合理結果。但對于弱相互作用、電子激發态精度要求高的情況等可能表現不佳。
常見半經驗方法舉例
- 早期方法: CNDO (Complete Neglect of Differential Overlap), INDO (Intermediate Neglect of Differential Overlap), MINDO (Modified INDO)。
- 廣泛應用的方法:
- MNDO (Modified Neglect of Diatomic Overlap): 由Michael Dewar及其同事發展。
- AM1 (Austin Model 1): Dewar對MNDO的改進版本,修正了氫鍵等問題。
- PM3 (Parametric Method 3): James Stewart對MNDO的重新參數化版本,在某些方面優于AM1。
- PM6, PM7: Stewart發展的後續版本,改進了參數化和方法本身(如加入色散校正)。
- RM1 (Recife Model 1): 對PM3的重新參數化。
- OMx (Orthogonalization Models): 如OM1, OM2, OM3,通過引入正交化校正來改進性能,尤其對激發态。
主要應用領域
- 大分子(蛋白質、核酸、聚合物)的幾何優化和構象搜索。
- 化學反應路徑的初步探索(反應熱、活化能)。
- 生物體系(酶、藥物-受體相互作用)的模拟。
- 材料科學(有機半導體、團簇)的初步研究。
- 紫外可見光譜(UV-Vis)的快速計算。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 經典教科書與綜述:
- Leach, A. R. Molecular Modell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詳細講解各類計算方法,包括半經驗方法章節)
- Cramer, C. J. Essentials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Theories and Models. (有專門章節介紹半經驗方法原理和應用)
- Jensen, F.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清晰闡述各類量子化學方法)
- Reviews in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series (如卷1, 卷6等包含半經驗方法的重要綜述)。
- 關鍵原始文獻 (方法發展):
- Dewar, M. J. S.; Thiel, W. Ground States of Molecules. 38. The MNDO Method. Approximations and Parameters. J. Am. Chem. Soc.1977, 99 (15), 4899–4907. (MNDO的開創性論文)
- Dewar, M. J. S.; Zoebisch, E. G.; Healy, E. F.; Stewart, J. J. P. AM1: A New General Purpose Quantum Mechanical Molecular Model. J. Am. Chem. Soc.1985, 107 (13), 3902–3909. (AM1的開創性論文)
- Stewart, J. J. P. 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for Semiempirical Methods I. Method. J. Comput. Chem.1989, 10 (2), 209–220. (PM3的開創性論文)
- Stewart, J. J. P. 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for Semiempirical Methods VI: More Modifications to the NDDO Approximations and Re-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J. Mol. Model.2013, 19 (1), 1–32. (PM6的描述)
- 軟件實現與文檔:
- MOPAC: 由James Stewart開發,是執行半經驗計算(尤其是MNDO, AM1, PM3, PM6, PM7)最著名的程式之一。其官方網站和手冊是重要資源。
- Gaussian, GAMESS(US), ORCA, NWChem: 這些主流量子化學軟件包也集成了多種半經驗方法(如AM1, PM3, PM6, PM7, OMx等),其用戶手冊和理論手冊提供了詳細說明和應用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
半經驗分子軌道法是量子化學中的一種重要計算方法,結合了理論計算和經驗參數,在計算效率和準确性之間取得平衡。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1.定義與理論基礎
- 基本概念:該方法以自洽場分子軌道理論為基礎,通過經驗選取參數并簡化複雜積分計算,實現高效量子化學分析。它介于純經驗方法和從頭計算法(ab initio)之間。
- 核心思路:通過忽略或近似處理某些微分重疊積分(如雙原子微分重疊),顯著減少計算量,同時保留量子力學的核心框架。
2.主要特點
- 計算效率高:相比從頭計算法,計算量大幅減少,適用于較大分子體系。
- 參數化處理:引入實驗數據或高精度計算結果作為參數,彌補理論模型的不足。
- 適用範圍:可計算分子能量、電荷分布、偶極矩等性質,尤其在有機化合物和生物分子研究中應用廣泛。
3.常見方法分類
- 經典方法:
- CNDO(全略微分重疊法):完全忽略雙原子微分重疊積分。
- INDO(間略微分重疊法):部分保留單中心積分,適用于過渡金屬化合物。
- MNDO/AM1:改進的參數化方法,提高熱力學性質預測精度。
4.應用與局限性
- 優勢:在藥物設計、材料科學中用于快速篩選分子性質,例如锂鍵與氫鍵的靜電相互作用分析。
- 局限性:依賴參數可能導緻特定體系誤差較大,且對強相關體系(如自由基)處理能力有限。
5.曆史發展
- 起源:由美國化學家斯萊特(J.C. Slater)等人于20世紀中期發展,後經改進形成多種分支方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法參數或應用案例,可參考量子化學教材或專業計算軟件(如Gaussian、MOPAC)手冊。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