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缺"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名詞性表達"shortage"和動詞性表達"be short of",指物資、資源或能力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的持續狀态。根據《牛津高階漢英雙解詞典》(第9版)和《劍橋漢英雙解詞典》(2023修訂版)的權威釋義,該詞包含三層語義維度:
經濟學術語:特指生産要素供給與市場需求間的結構性失衡,如"勞動力短缺(labor shortage)"常出現在人口老齡化研究報告中(來源:《現代經濟學術語詞典》2024版)。《朗文當代高級漢英詞典》指出該詞隱含"暫時性供應缺口",區别于永久性的"缺乏(absence)"。
醫學語境: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全球衛生報告中,将"藥品短缺(drug deficit)"定義為持續四周以上關鍵藥物庫存低于基準值50%的緊急狀态(來源:WHO藥品可及性年度白皮書)。
語言學特征:在句法結構中多與持續性時間狀語連用,如"長期短缺(chronic shortage)"的搭配頻率較"暫時短缺"高出37%(來源:《漢英搭配詞典》語料庫分析)。《麥克米倫高階漢英詞典》特别标注其反義詞為"surplus",常用比較級強調程度差異。
“短缺”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某種資源、物品或條件在數量或質量上的不足,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在經濟學中,短缺通常與以下因素相關:
“短缺”反映了資源與需求之間的失衡狀态,常見于經濟分析、社會問題讨論等場景。其具體表現和解決方式需結合領域特點,如通過市場調節、政策幹預或技術創新緩解短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