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nisolecithal egg; telolecithal egg; telolecithal ovum
端黃卵(telolecithal egg)是動物胚胎學術語,指卵黃物質集中分布于細胞一端的特殊卵子類型。其英文名稱源自希臘語"telos"(末端)和"lekithos"(卵黃),該概念最早由德國胚胎學家Karl Ernst von Baer在1828年系統描述。
從細胞結構分析,端黃卵具有顯著極性特征:植物極(vegetal pole)富含卵黃顆粒,動物極(animal pole)則集中細胞核和細胞質。這種極性分布直接影響胚胎發育模式,例如在兩栖類動物中,受精卵的分裂溝首先出現在動物極區域。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記載,典型端黃卵生物包括軟骨魚類(如鲨魚)和硬骨魚類(如鳟魚),其卵黃含量可達細胞總體積的90%以上。
在胚胎學研究中,端黃卵的發育機制為理解細胞分化提供了重要模型。《發育生物學原理》(科學出版社,2020)指出,這類卵子通過胞質重定位(cytoplasmic rearrangement)過程,調控發育關鍵因子如β-catenin的梯度分布,進而決定胚胎體軸形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2022年的研究數據顯示,端黃卵魚類胚胎的器官原基形成時間較均黃卵物種提前24-36小時。
端黃卵是一種卵黃分布極不均勻的卵細胞類型,其特點及生物學意義如下:
定義與結構特征 端黃卵的卵黃含量極高且呈極性分布,主要集中在植物極(卵的下端),而動物極(卵的上端)則聚集了大部分細胞質和細胞核。這種結構使得受精後胚胎發育集中于動物極區域,形成胚盤。
發育特點 胚胎發育時,卵裂僅發生在胚盤區域(稱為盤狀卵裂),卵黃不參與分裂過程。最終,胚盤發育為胚胎本體,未分裂的卵黃形成卵黃囊,為胚胎提供營養。
典型動物類群
生物學意義 這種卵黃分布方式適應了陸地或水生環境中胚胎發育的營養需求。大量卵黃為胚胎提供長期發育所需的能量,而集中分裂的胚盤結構提高了發育效率。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網頁信息,如需查看完整來源可參考搜索結果中标注的、2、3。)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