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計(seismometer)是一種用于檢測、記錄和測量地面運動(尤其是地震波)的精密儀器,其英文術語源自希臘語“seismos”(震動)和“metron”(測量)。現代地震計的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或電子傳感器将地面振動轉化為可分析的電信號,從而幫助科學家研究地震活動、地球内部結構及闆塊運動。
技術原理與分類
地震計通常基于慣性原理設計,内部包含質量塊-彈簧系統。當外部震動傳遞至儀器時,質量塊因慣性産生相對位移,通過電磁感應或光學傳感器将此位移轉換為電壓信號。根據頻響範圍,地震計可分為短周期型(0.1-1 Hz)和寬頻帶型(0.01-100 Hz),後者可捕捉更廣泛的地球物理信號,如遠震和地球自由振蕩。
曆史發展與現代應用
最早的機械式地震計由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于公元132年發明,稱為“候風地動儀”。現代數字化地震計則起源于20世紀中期,結合GPS授時和網絡傳輸技術,形成全球地震監測網絡(如IRIS全球台網)。當前地震計不僅用于地震預警,還應用于火山監測、核試驗探測及行星地質研究,例如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便搭載了超靈敏地震計。
權威數據來源
地震計的含義可從科學儀器和成語兩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地震計是地震儀的核心傳感器部件,又稱拾震器或擺。主要功能是将地面震動轉化為電信號,其工作原理包含:
典型應用案例包括我國自主研發的CTS-1甚寬頻帶地震計和JCZ-1超寬頻帶地震計,已應用于國家數字地震台網及40多個境外台站。
作為漢語成語,"地震計"比喻人或事物具有超常敏感性,能預判事态變化。其構成:
需注意該成語屬于現代新創詞彙,未收錄于《漢語大詞典》等傳統辭書。
注:科學儀器相關描述綜合引用了等權威資料,成語解釋參考了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