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關稅談判英文解釋翻譯、多邊關稅談判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multilateral tariff negotiations
分詞翻譯:
多的英語翻譯:
excessive; many; more; much; multi-
【計】 multi
【醫】 multi-; pleio-; pleo-; pluri-; poly-
邊的英語翻譯:
brim; rim; side
【化】 edge
【醫】 brim; fringe; rim
關稅談判的英語翻譯:
【經】 tariff bargaining
專業解析
多邊關稅談判(Multilateral Tariff Negotiations)是指三個或以上國家通過協商機制,共同降低或消除進出口商品關稅壁壘的國際貿易協定過程。這一概念在《國際經貿術語詞典》(漢英對照版)中被定義為“基于最惠國待遇原則,以非歧視性為基礎的多國關稅協調體系”。
從實踐框架看,多邊關稅談判通常依托世界貿易組織(WTO)平台展開,其核心機制包括:
- 互惠原則:參與方通過"關稅減讓表"(Schedules of Concessions)記錄相互承諾
- 貿易權重平衡: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第28條,主要供應國享有優先談判權
- 公式降稅法:例如"瑞士公式"曾用于東京回合,通過數學計算确定降稅幅度:
$$
T_1 = frac{a times T_0}{a + T_0}
$$
其中$T_0$為原稅率,$T_1$為新稅率,$a$為系數
曆史典型案例包括:
- 1947年GATT日内瓦首輪談判,涉及45000項關稅減讓
- 肯尼迪回合(1964-1967)實現工業化國家關稅削減35%
- 烏拉圭回合(1986-1994)将平均關稅水平從6.3%降至3.8%
根據世界銀行《全球貿易觀察》報告,多邊關稅談判使1995-2020年全球貿易量年均增長4.2%,比單邊關稅調整效率提升60%以上。中國在加入WTO後參與的九輪信息技術産品擴圍談判,成功推動256項科技産品實現零關稅。
當前談判機制正面臨數字關稅、環境商品清單等新議題挑戰。世界海關組織(WCO)2024年《協調制度》修訂版新增30個環保産品子目,為新一輪多邊談判提供技術标準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多邊關稅談判是指三個或更多國家(或經濟體)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框架下,通過協商确定關稅減讓規則、調整跨境商品稅收水平的國際談判形式。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一、定義與目的
- 定義:以WTO多邊機制為基礎,通過多國協商達成關稅減讓協議,旨在降低貿易壁壘。
- 核心目标: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平衡各國利益,尤其是通過互惠互利原則實現關稅水平整體下降。
二、主要特點
- 參與方複雜:涉及數十甚至上百個國家,需協調多方利益(如肯尼迪回合有54個締約方參與)。
- 非歧視原則:遵循最惠國待遇,任一成員的關稅減讓自動適用于所有成員。
- 兼顧發展需求: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優惠,不要求其對等減讓。
三、典型案例:肯尼迪回合(1964-1967年)
- 成果:工業品關稅平均降低35%,美國、歐洲分别削減37%和35%。
- 突破:首次納入非關稅壁壘議題,21國籤署反傾銷協議,并新增發展中國家特殊待遇條款。
四、談判方式
- 傳統方法:采用“産品對産品”模式,逐項協商關稅稅率。
- 現代演變:部分談判轉向區域性自貿協定,但多邊框架仍是全球規則制定的核心平台。
擴展閱讀:多邊談判的複雜性常通過雙邊協商分解,但需确保結果符合非歧視原則。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