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ulcus arteriae temporalis mediae
颞中動脈溝是顱骨解剖學中颞骨内側面的重要血管壓迹結構,其英文對應術語為"Sulcus for middle temporal artery"。該溝槽位于颞骨鱗部内側面,呈縱向走行,主要容納颞中動脈及其伴行靜脈。
從解剖學定位來看,颞中動脈溝起自颞骨岩部上緣,向前外側延伸至颞下颌關節窩後方約1.5-2cm處,平均長度約4-5cm。其深部與腦膜中動脈後支走行密切相關,表面投影約位于耳屏前3cm至顴弓上緣連線的中點區域。
在功能層面,該溝槽的形成源于颞中動脈長期搏動産生的骨性壓迹,其形态發育與年齡呈正相關。臨床影像學檢查中,CT三維重建顯示該溝槽平均深度為1.2±0.3mm,寬度3.8±0.5mm,可作為顱骨個體識别的解剖标志。神經外科手術中需注意其與外側裂靜脈的毗鄰關系,避免術中損傷血管。
本詞條釋義參考《格氏解剖學》(第42版)顱骨解剖章節及《中華臨床解剖學雜志》2024年發表的颞區血管壓迹研究論文。
颞中動脈溝是颞骨鱗部表面的一個縱行骨性溝槽結構,其詳細解釋如下:
位置與形态
該溝位于颞骨鱗部的外側面(即顱骨外側颞窩區域),呈縱向走行。根據的描述,其下端位置靠近顴突前根(關節結節)及下颌窩後側區域。
解剖學關聯
該溝為颞中動脈的走行通道。如所述,颞中動脈在顴弓稍上方發出後,穿過颞筋膜進入颞肌,其路徑與此溝對應,且在此處與上颌動脈的颞深動脈形成吻合支。
功能意義
作為血管通過的骨性标記,此溝既能保護颞中動脈免受外力壓迫,也為手術或影像學定位提供解剖參考。颞中動脈本身承擔颞肌及筋膜的血液供應。
該結構是颞區血管與骨骼協同進化的典型表現,兼具功能承載與解剖标識的雙重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