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伯納特氏立克次氏體英文解釋翻譯、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伯納特氏立克次氏體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oxiella burnetii
分詞翻譯:
納的英語翻譯:
accept; admit; receive
【計】 nano
特的英語翻譯:
especially; special; spy; unusual; very
【化】 tex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柯的英語翻譯:
【建】 chry-; chryso-
克的英語翻譯: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斯的英語翻譯:
this
【化】 geepound
體的英語翻譯:
body; style; substance; system
【計】 body
【醫】 body; corpora; corps; corpus; leukocytic crystals; scapus; shaft; soma
Somato-
伯納特氏立克次氏體的英語翻譯:
【醫】 Rickettsia burneti; Rickettsia diaporica
專業解析
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Coxiella burnetii)
定義:一種革蘭陰性、專性胞内寄生的球杆菌,屬柯克斯體屬(Coxiella),是Q熱(Query Fever)的病原體。其命名源于澳大利亞微生物學家麥克法蘭·伯納特(Macfarlane Burnet)和美國學者赫勒爾德·考克斯(Herald Cox),兩人于1930年代獨立發現該病原體。
特征:
- 生存能力:在環境中抵抗力極強,耐幹燥、紫外線及常規消毒劑,可通過氣溶膠傳播。
- 宿主範圍:主要感染牛、羊等反刍動物,人類通過接觸污染物或吸入污染氣溶膠感染。
- 緻病性:引起Q熱,臨床表現為高熱、肺炎、肝炎等,慢性感染可導緻心内膜炎。
伯納特氏立克次氏體(舊稱 Rickettsia burnetii)
定義:該名稱是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的曆史命名。早期因形态與立克次體相似,被歸類為立克次體科(Rickettsiaceae),後經基因分析證實其與軍團菌屬親緣關系更近,1993年重新分類為柯克斯體屬。
命名演變:
- 1937年:美國學者考克斯首次分離病原體,稱"Rickettsia diaporica"。
- 1939年:伯納特建議命名為"Rickettsia burnetii"以表彰其發現者。
- 現代分類:基于16S rRNA分析,歸入γ-變形菌綱的軍團菌目(Legionellales),更名為Coxiella burnetii。
權威參考來源
- 美國疾控中心(CDC):Q熱病原體定義為Coxiella burnetii,詳述其傳播途徑與防治(鍊接)。
- 微生物學綜述:分類學變更依據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鍊接)。
- 醫學文獻:臨床特征參考《哈裡森内科學》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病例分析(鍊接)。
注:當前國際标準術語為"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Coxiella burnetii),"伯納特氏立克次氏體"屬曆史用法,常見于早期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兩個術語的詳細解釋:
1. 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Coxiella burnetii)
這是Q熱(Query fever)的病原體,屬于γ-變形菌綱的柯克斯氏體屬。盡管曆史上曾被歸類為立克次體目,但現代分類學已将其獨立為柯克斯氏體屬。其特點包括:
- 傳播途徑:通過蜱蟲叮咬或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如動物糞便、胎盤組織)傳播。
- 緻病性:引發Q熱,表現為高熱、肺炎、肝炎等,具有人畜共患特性。
- 生物學特性:專性細胞内寄生,細胞壁含脂多糖,對四環素類抗生素敏感。
2. 伯納特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burnetii)
此為舊稱,現已被重新分類為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過去因立克次體目(Rickettsiales)的廣泛分類,部分柯克斯氏體屬微生物曾用“立克次氏體”命名。兩者的核心區别在于:
- 分類地位:現代分類學将Q熱病原體歸入柯克斯氏體屬,而非立克次體屬。
- 宿主範圍:柯克斯氏體可通過氣溶膠傳播,而立克次體屬(如斑疹傷寒病原體)主要依賴節肢動物媒介(如虱、蚤)。
二者實為同一微生物在不同分類階段的名稱更新。當前國際學界統一使用Coxiella burnetii(伯納特氏柯克斯氏體)作為标準學名,以反映其遺傳和代謝特征與典型立克次體的差異。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