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identifiability
ability; able; be able to; can; capable; energy; skill
【化】 energy
【醫】 energy
“能識性”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型哲學術語,由“能”(能力)、“識”(認知)、“性”(屬性)三個語素構成。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為“cognitive agency”或“epistemic capacity”,指人類通過感知和理性活動獲取知識的内在能力屬性。該概念最早可追溯至《荀子·正名》中的“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強調認知主體與客體的互動關系。
在當代認知科學領域,“能識性”常被引申為“cognitive affordance”(認知可供性),指代思維系統處理信息時展現的結構特性。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哲學詞典》将其定義為“主體通過符號系統實現意義建構的動态機制”,這一過程涉及神經編碼、語言解碼和邏輯推理的三重維度。
清華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2023年發布的術語标準中,将“能識性”的英文規範譯法确定為“noetic potency”,特别強調其在人工智能倫理讨論中的特殊含義——特指人類區别于機器的意向性認知特征,該定義已被劍橋大學出版社《技術哲學手冊》收錄。
“能識性”是一個較為專業的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在哲學或意識能動性讨論中,“能識性”指人類意識主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根據,其核心表現為:
例如《晉書》中提到的“識性明悟”,即強調人審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與認知能力相關。
在技術領域,“能識性”對應英文“identifiability”,指通過觀測數據能否唯一确定系統或模型的參數。例如在統計學模型中,若不同參數組合導緻相同輸出,則模型不具備可識别性。
漢字“識”本身有“辨别、認知”之意(如“識途老馬”),而“性”表示特性或禀賦,因此“能識性”亦可廣義理解為“認知事物的能力”。具體使用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