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roversion; introversive
commune; introspection; introspective; introvert
【醫】 introspection; introvision
“内省性”指個體對自身思想、情感或行為進行主動反思與審視的特性。在漢語中,“内”強調内在性,“省”意為反省、檢查,組合後特指向内的認知活動。該詞常見于心理學、哲學及文學領域,描述一種自我觀察的思維模式。例如:“他的詩歌充滿内省性,常探讨存在主義困惑。”(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英文對應詞為introspective(形容詞),其核心含義為:
"Examining one's own thoughts, feelings, or mental processes; characterized by self-observation."
(來源:《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
其他近義詞包括:
(來源:《韋氏大學詞典》Merriam-Webster)
心理學語境
指通過自我觀察分析心理狀态的過程,如:
"Introspective analysis revealed subconscious biases."
(内省性分析揭示了潛意識偏見)
(來源:美國心理學會APA術語庫)
文學批評領域
描述作品聚焦人物内心活動的叙事風格,例如:
"Virginia Woolf's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embodies introspective writing."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技巧是内省性寫作的典範)
(來源:《文學術語詞典》Literary Terms)
哲學範疇
在認識論中指通過自我審視獲取知識的方法,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即典型内省性命題(來源:《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内省性”指個體通過自我觀察、反思和分析心理活動,以實現自我認知與提升的特質。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内省性是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稱為“内省法”或“自我觀察法”。它要求個體在受控條件下,主動覺察并報告自身的主觀經驗(如感受、想法等),進而總結心理規律。例如,實驗中被試者需描述對特定刺激的反應,幫助研究者理解心理機制。
具有内省性的人常表現出以下特征:
儒家将内省視為重要修身方式,如:
内省性兼具心理學方法論與人格特質的雙重屬性,既是一種研究工具,也是促進個人成長的關鍵能力。其核心在于通過持續自我審視,實現認知優化與行為改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