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nternal source of radiation
inner; inside; interior; internal; within
【醫】 interior
【化】 radiation source
内部輻射源(Internal Radiation Source)指存在于物體、生物體或封閉系統内部,能自發釋放電離輻射(如α粒子、β粒子、γ射線)或非電離輻射的放射性物質或裝置。其核心特征為輻射源自被照射對象内部,而非外部環境。該術語在核醫學、輻射防護及工業檢測領域具有特定含義:
在核技術領域,内部輻射源指被攝入或注入生物體内(如人體)的放射性核素(如碘-131、锶-90),或嵌入設備内部的放射源(如工業探傷機的密封钴-60源)。其輻射類型取決于核素衰變方式:
(來源:國際原子能機構《輻射防護基礎術語》)
放射性藥物(如氟-18标記的葡萄糖)作為内部輻射源,通過PET-CT顯像追蹤腫瘤代謝活性。靶向放射性核素療法(如镥-177治療神經内分泌腫瘤)利用輻射源在病竈内部釋放能量摧毀癌細胞。
密封于設備内部的銥-192或硒-75輻射源,用于管道焊縫的γ射線探傷,通過内部透射成像檢測結構缺陷(來源:ISO 5579标準)。
生物體富集的放射性核素(如浮遊生物中的钋-210)作為天然内部輻射源,用于研究污染物在食物鍊中的遷移規律。
内部輻射源的風險顯著高于外部照射,因其持續釋放能量且難以屏蔽。防護原則包括:
(來源:美國國家輻射防護委員會NCRP Report No.160)
特征 | 内部輻射源 | 外部輻射源 |
---|---|---|
位置 | 位于被照物體/生物體内部 | 位于外部環境(如X光機) |
防護方式 | 減少攝入+促排藥物 | 屏蔽(鉛闆)、距離控制 |
典型危害 | 器官特異性損傷(如碘-131富集于甲狀腺) | 全身均勻照射或局部燒傷 |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電離輻射健康效應手冊》)
注:以上内容綜合核科學權威機構定義與實踐指南,具體安全操作需遵循所在國監管法規(如中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内部輻射源通常指存在于生物體或物體内部的放射性物質,能夠持續釋放電離輻射。以下是詳細解釋:
内部輻射源屬于天然或人工輻射源的一種,特指存在于生物體或物體内部的放射性物質。例如,人體内自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鉀-40、碳-14)或通過醫療行為引入的放射性藥物(如碘-131)。
天然内部輻射源
包括人體内自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如鉀-40(占人體内輻射的約90%)和碳-14。這些同位素通過日常代謝進入體内,衰變時釋放α、β或γ射線。
人工内部輻射源
主要指醫療或工業中使用的放射性物質,例如:
内部輻射源的特點是輻射來自體内,直接作用于組織,可能造成更持續的暴露風險;而外部輻射源(如X光機、宇宙射線)的輻射來自體外,防護方式不同。
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定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3、6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