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urchard-Liebermann reaction
【醫】 Prunus salicina Lindl; Prunus triflora Roxb.
twin; two
【計】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醫】 bi-; bis-; di-; duo-
family name; surname
feedback; reaction; response
【醫】 reaction; response
伯-李二氏反應(Burchard-Liebermann Reaction)是有機化學中用于檢測甾體化合物(如膽固醇)的經典顯色反應。該反應由德國化學家Hans Burchard和Carl Liebermann于1885年首次提出,其原理基于甾體化合物與強酸試劑作用後産生的特征性顔色變化。
在标準操作中,将含有膽固醇的樣品與乙酸酐和濃硫酸混合加熱,溶液會經曆從粉紅→藍綠→紫紅的階段性顔色變化。這一現象源于甾體母核的共轭雙鍵與酸性試劑發生的脫水、縮合及氧化反應,形成具有發色團的衍生物。該反應在生物化學領域被廣泛用于血清膽固醇的定性檢測,靈敏度可達0.1 mg/mL。
現代文獻中,伯-李二氏反應常作為甾族化合物鑒别的初步試驗手段。國際權威教材《Vogel's Textbook of Practical Organic Chemistry》第5版第29章詳細記載了該反應的操作規範。中國藥典2020年版通則0712也收錄了改良後的顯色檢測法,将試劑調整為硫酸-磷酸混合酸以提高反應穩定性。
參考文獻: Liebermann, C. (1885).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邢其毅《基礎有機化學》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Furniss B.S. et al. Vogel's Textbook of Practical Organic Chemistry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
關于“伯-李二氏反應”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根據現有資料,該術語的英文翻譯為Bohr-Lee reaction,但搜索結果中未提供具體科學背景或反應機制的描述。
可能的關聯領域
建議與補充說明
若需更詳細的科學解釋,請補充相關背景或參考權威學術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