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刻(woodcut)是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指在木闆上雕刻圖案或文字後印刷成畫的技藝。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中文“木刻”對應英文“woodcut”或“wood engraving”,指通過刻刀在木闆表面雕刻出凹凸圖案,塗墨後轉印到紙張的技法(《中華漢英大詞典》第3版,ISBN 978-7-100-10448-4)。
分“凸版木刻”(陽刻,保留凸起線條)與“凹版木刻”(陰刻,刻去線條形成凹陷),前者為東方傳統主流形式(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美術術語詞典》)。
以刀代筆的刻痕形成獨特肌理,線條剛勁質樸,如明代《十竹齋箋譜》體現的“刀味”與“木味”(故宮博物院文物資料庫)。
傳統水墨拓印通過濕度控制産生漸變效果,區别于西方油墨木刻,如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編號Ⅶ-78)。
中國美術館将木刻列為“版畫四大門類”之首,代表作品如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怒吼吧!中國》(中國美術館館藏檢索系統)。
大英博物館采用“Chinese woodblock printing”作為學科标準詞,認證其最早見于唐代《金剛經》扉畫(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919,0101,0.52)。
參考來源:
- 《中華漢英大詞典》(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木版水印技藝
- 大英博物館·中國版畫專題庫
木刻是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主要指通過雕刻木闆并拓印來創作圖像的版畫技術。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木刻屬于版畫的一種,通過在木闆上反向刻制圖案,再用顔料拓印于紙上形成畫面。根據創作方式,可分為複制木刻(傳統分工制作)和創作木刻(現代自畫、自刻、自印)。
常用木材包括梨木、黃楊木、白桃木等硬木,因其紋理細膩適合雕刻細節。現代也使用三夾闆或五夾闆作為替代材料。
在部分語境中,“木刻”也指代木制雕刻品(如宋代文獻中提到的木刻婦人像),但這一用法較為次要。
傳統木刻主要用于複制繪畫,而現代木刻更強調創作者的藝術表達,注重刀法質感和版畫語言的獨特性。例如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推動了創作木刻的普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