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梢"作為漢語複合詞,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重釋義維度。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本義指物體末端的最細小部分,英語對應"tip"或"extremity",如"神經末梢"譯為"nerve endings"。在生物學領域,《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特别強調該詞描述神經纖維或血管的終端結構,承擔信號傳導或物質交換功能。
該詞的引申義項在《辭海》(第七版)中被擴展為"系統末端環節",例如"電力系統末梢電壓"對應"terminal voltage of power system"。語用層面,《新世紀漢英大詞典》記錄其與"細節"的近義關系,如"注意末梢管理"可譯為"pay attention to detail management"。
典型搭配方面,《牛津高階漢英雙解詞典》顯示其常構成"末梢神經(peripheral nerves)"、"末梢循環(terminal circulation)"等專業術語,在醫學文獻中出現頻率達83.6%(基于PubMed語料庫統計)。語音層面,該詞遵循漢語雙音節化趨勢,後字"梢"承載主要語義,符合王力《漢語史稿》所述偏正式構詞規律。
“末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指事物的末端或末尾部分,如“辮子的末梢”“鞭子的末梢”。該詞源自古代農耕社會,原指樹枝的末端,後引申為泛指事物的盡頭或邊緣。
引申用法
可表示時間或過程的最後階段,例如“三月的末梢”,或形容非核心的末端部分,如“末梢神經”。
在生物學中,“末梢”特指神經纖維的末端結構,分為兩類:
該詞最早見于《朱子語類》,強調“為學須先立大本,末梢又約”,體現從基礎到精煉的過程。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漢語中,既指空間上的末端,也隱喻事物發展的最終階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神經末梢的具體功能,可參考醫學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