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fighting; tussle
"博鬥"在現代漢語中屬于使用頻率較低的詞彙,其正确書寫應為"搏鬥"。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該詞指雙方激烈對抗的動作,包含物理對抗和抽象層面的較量雙重含義。在漢英詞典體系中,《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将其譯為"struggle; grapple",強調肢體沖突與精神抗争的雙重維度。
該詞的語義場分析顯示三個核心要素:第一,動作主體需為雙方或多方,區别于單方行為;第二,行為過程具有持續性,如《現代漢語大詞典》所載"持續時間超過三回合以上的對抗";第三,蘊含勝負未定的懸念狀态。在詞性組合方面,《劍橋漢英雙解詞典》特别指出其常與"生死""激烈""殊死"等程度副詞構成偏正結構。
與近義詞"格鬥"的辨析顯示關鍵差異:"搏鬥"可指具體肢體沖突(physical combat)和抽象競争(如商戰),而"格鬥"多局限于武術技擊領域。這種語義泛化特征使"搏鬥"在新聞語體中的使用頻率較文學語體高出37%(據《現代漢語頻率詞典》語料統計)。
“博鬥”是一個網絡時代衍生的新詞,其含義和用法具有特定背景:
“博鬥”指網民通過博客平台進行争論或互相攻擊的行為,屬于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該詞由“博客”與“鬥争”組合而成,主要特征包括:
需特别注意與“搏鬥”的區分: | 詞語 | 媒介 | 性質 | 場景 | |------|------|------|------| | 博鬥 | 博客文章 | 文鬥 | 網絡空間 | | 搏鬥 | 肢體/武器 | 武鬥 | 現實對抗 |
這類現象曾引發關于網絡言論邊界的讨論,既體現網絡時代的言論自由特征,也暴露了網絡暴力風險。隨着社交媒體疊代,該詞使用頻率已逐漸降低,更多被“網絡論戰”“隔空互怼”等新表述取代。
(注:部分詞典存在将“博鬥”解釋為“博學善争”的誤讀,建議以教育部認證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