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F.T. factor; Rh factors
"猕因子"是中文生物學術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需結合漢字本義與生物學背景進行解析。"猕"源自"猕猴"(Macaca mulatta),指亞洲常見靈長類動物;"因子"對應英文"factor",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或遺傳單位。在科研語境下,"猕因子"可指代兩類概念:
猕猴基因組研究标記
猕猴作為重要實驗動物模型,其基因組中的特定遺傳标記常被簡稱為"猕因子",例如與免疫調節相關的MHC基因簇。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數據庫收錄了猕猴基因組的注釋信息(https://www.ncbi.nlm.nih.gov/genome)。
猕猴源生物制劑
實驗醫學中從猕猴體内提取的特定生物活性物質,如用于疫苗研發的猕猴腎細胞系(Vero細胞)培養因子。世界衛生組織《生物制品标準化專家委員會報告》對此類物質有使用規範(https://www.who.int/biologicals)。
該術語在漢英對照時建議譯為"rhesus-derived factor"或"Macaca factor",具體譯法需依據上下文語境。需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尚未形成标準化的學術定義,使用時應配合具體研究背景進行闡釋。
猕因子是Rh因子的中文譯名,指人類紅細胞表面的一種血型抗原系統。以下為詳細解釋:
名稱來源
該名稱源于最初在恒河猴(學名:Macaca mulatta,中文俗稱"猕猴")血液中發現這種抗原。英文全稱Rhesus factor中的"Rhesus"即指猕猴屬,因此中文翻譯為"猕因子"。
醫學定義
猕因子是紅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抗原,屬于ABO血型系統之外最重要的血型分類依據。攜帶該抗原者為Rh陽性(Rh+),反之為Rh陰性(Rh-)。
臨床意義
當Rh陰性個體接受Rh陽性血液時,會産生抗Rh抗體,導緻溶血反應。在妊娠過程中,若母親為Rh陰性而胎兒為Rh陽性,可能引發新生兒溶血性疾病。
字源補充
漢字"猕"特指猕猴屬動物,其構字由"犭"(犬旁)和"彌"組成,屬于形聲字,發音與英文Rhesus相近。
需注意中國漢族人群中Rh陰性僅占約0.3%-0.4%(俗稱"熊貓血"),遠低于歐美人群的15%比例。臨床輸血前需同時檢測ABO和Rh血型系統以避免溶血風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