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聲"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可分為三個層級展開:
一、基礎語義層面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鳴聲"定義為"動物發出的叫聲",特指通過喉部震動産生的規律聲響,如鳥類鳴啭、昆蟲振翅等自然聲源。對應的英語翻譯為"birdsong"或"animal calls",《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特别标注該詞多用于描述"具有韻律感的生物發聲"(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二、生物學功能層面 根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行為學》(科學出版社,2018)的論述,鳴聲在動物界承載三大核心功能:1)求偶信號傳遞,如夜莺(Luscinia megarhynchos)的繁殖期鳴叫;2)領地宣示行為,常見于畫眉(Garrulax canorus)的晨間鳴唱;3)群體通訊機制,典型如蜜蜂(Apis mellifera)的振翅頻率交流。
三、文化象征層面 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符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指出,漢語"鳴"字在構字上包含"口"與"鳥"的會意特征,引申出"聲達于天"的哲學意涵。這在英語文學中對應濟慈(John Keats)《夜莺頌》的意象系統,形成跨文化的詩意共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聲景生态學研究顯示,蟬(Cryptotympana atrata)的鳴聲頻率可達120分貝,這種生物聲學特征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錄為"東方夏日的标志性聲景"。
需特别說明的是,《牛津英語詞典》(OED Online)在2020年修訂版中新增"entomoacoustics"(昆蟲聲學)詞條,其中将蟬鳴(cicada chirping)作為典型鳴聲案例,與漢語"蟬噪林逾靜"的審美意境形成學術呼應。
“鳴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拼音為míng shēng,本義指呼聲、叫聲,既包含人類發出的聲音(如呼喊),也涵蓋動物或自然界其他物體的聲響(如鳥鳴、蟲叫等)。例如《四子講德論》中“鳴聲相應”即描述聲音的呼應現象。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繪聲音場景,如:
在文學和口語中,常被賦予情感或象征意義。例如沈從文以“大黃喉蛇的鳴聲”烘托環境氛圍,或“鳴聲如催眠曲”比喻聲音的安撫作用。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及文學用例,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