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eiklejohn-Cohen indican method
metre; rice
【醫】 meter; metre; rice
【經】 meter
bandit; enemy; invader
twin; two
【計】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醫】 bi-; bis-; di-; duo-
family name; surname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infer; measure; survey
【化】 indican; indoxyl-beta-glucoside
【醫】 indican
米-寇二氏法測尿藍母法(Michaelis-Cohn indican test)是一種基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生物化學檢測方法,主要用于定量測定尿液中的尿藍母(indican)。該方法由Leonor Michaelis與John Cohn于20世紀初共同提出,其核心原理是通過酸性條件下的氧化反應使尿藍母轉化為藍色靛藍化合物,進而通過比色法進行濃度測定。
方法原理
尿藍母(化學名為硫酸吲哚酚)在強酸環境(如濃鹽酸)中與氧化劑(如三氯化鐵)反應,生成靛藍(indigo blue)和靛紅(indirubin)。反應方程式為:
$$
C_8H_7NO3S + FeCl3 + HCl rightarrow C{16}H{10}N_2O_2 + H_2SO_4 + FeCl_2
$$
生成的藍色化合物可通過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620 nm處測定吸光度,實現定量分析。
應用場景
該方法早期用于診斷腸道疾病(如腸梗阻或細菌過度增殖),因尿藍母水平異常升高與色氨酸代謝紊亂相關。現代臨床中,該法已被高效液相色譜(HPLC)等更精準的技術替代,但仍作為經典實驗收錄于《生物化學實驗手冊》(SpringerLink, 2015)。
曆史意義
米-寇二氏法體現了早期生物化學分析中對顯色反應的創新應用。其反應機制後經美國化學會(ACS)期刊進一步驗證,成為理解吲哚類化合物氧化路徑的基礎模型。
米-寇二氏法測尿藍母法(Meiklejohn-Cohen indican method)是一種用于檢測尿液中尿藍母含量的化學分析方法。以下是相關信息的綜合說明:
方法來源與定義
該方法由Meiklejohn和Cohen兩位學者提出,主要用于測定尿藍母(indican)的濃度。尿藍母是腸道細菌分解色氨酸後的代謝産物,經吸收後通過尿液排出。
檢測原理與操作
尿藍母在酸性條件下與氧化劑反應生成藍色化合物,通過比色法判斷濃度。正常結果為陰性或淡藍色,顔色加深可能提示腸道細菌過度生長或吸收異常。
臨床意義與局限性
過去用于輔助診斷腸道菌群失調或吸收不良綜合征,但因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現已被更精準的檢測技術(如微生物培養、分子生物學方法)取代。
該方法屬于傳統化學檢測手段,目前臨床應用較少,但作為醫學檢驗發展曆程的一部分仍具參考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