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mpatent
close; shut
block; hinder; obstruct
【醫】 lock
"閉阻的"在漢英詞典中屬于複合詞結構,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法和語義組合角度解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閉"指物理或抽象層面的關閉狀态(如閉門、閉氣),具有"shut; close"的對應英文釋義;"阻"則強調行動或進程的阻礙(如阻擋、阻止),對應英文為"block; hinder"。兩者組合構成的"閉阻的",可理解為"既封閉又受阻的雙重狀态",其英文對應表述宜采用複合形容詞結構,例如"closed and obstructed"。
在語言學層面,《漢英綜合大詞典》将此類複合詞歸類為"并列式合成詞",強調兩個語素在語義上的平行疊加關系。該詞典建議翻譯時需保持原詞的空間阻隔意象,如使用"blocked-off"或"shut-obstructed"等複合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特别指出,此類詞語常見于工程技術文本,特指機械裝置或通道系統的雙重封閉狀态。
引用來源:
“閉阻”是一個中醫學術語,主要指氣血、經絡或髒腑功能因内外因素受阻,導緻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氣血運行障礙
中醫認為“閉阻”與氣血不暢直接相關。如心氣虛時脈象細弱,肺氣虛則體表失溫(皮寒),肝氣虛導緻氣機不足,腎氣虛引發洩瀉,脾氣虛則飲食不化。這些均屬髒腑功能失調引發的閉阻。
外邪侵襲與痹證
風寒濕邪侵入人體,阻滞經絡關節,形成痹證。《黃帝内經》提到“心痹者,脈不通”,表現為心煩、氣喘、咽喉幹燥等症狀。風濕閉阻則常見于皮膚病變,如皮痹患者皮膚浮腫、溫度低、刺痛麻木,遇冷加重。
症狀舉例
如風濕閉阻證可見皮膚硬化、肢端青紫;心脈閉阻則有心悸、胸痛等。
治療原則
中醫常采用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如針灸、中藥)來疏通閉阻,恢複氣血運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劑或現代醫學對應病症,可參考中醫典籍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