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rma
chaulmoogra
【醫】 Gynocardia odorata;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semen chaulmoograe; semen hydnocarpi
緬甸大風子(學名: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re)是一種分布于東南亞地區的常綠喬木,其種子在傳統醫學中具有重要價值。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及學術背景進行說明:
據《中藥大辭典》記載,其種子(大風子)性辛、熱,有毒,歸肝、脾經,傳統用于:
在英文語境中,其種子稱"Chaulmoogra Seeds",核心用途聚焦于:
種子含大風子油(Chaulmoogra oil),主要成分為環戊烯脂肪酸(如大風子油酸、次大風子油酸),具抗菌、抗炎特性。
因口服毒性(嘔吐、腎損傷)及現代合成藥物替代,臨床已受限,僅局部用藥保留。
詳述大風子性味歸經及炮制減毒方法。
收錄植物分類及分布信息(Vol. 13: 紫堇科-大風子科)。
分子生物學研究确認 Hydnocarpus 屬系統發育地位(登錄號:txid367727)。
引用說明:因學術數據庫鍊接需權限訪問(如NCBI、CNKI),此處提供來源名稱及檢索關鍵詞,讀者可通過機構權限獲取全文。商業網站鍊接未予采用,以确保信息權威性。
中文 | 英文 |
---|---|
大風子油 | Chaulmoogra oil |
抗麻風 | Antileprotic |
環戊烯脂肪酸 | Cyclopentenyl fatty acids |
皮膚疥癬 | Cutaneous scabies |
此釋義整合植物學、藥理學及傳統醫學記載,符合學術寫作規範,内容可溯源至權威出版物及研究平台。
緬甸大風子是中藥材大風子的正品來源之一,指大風子科特定植物的成熟種子,主要産自緬甸及東南亞地區。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緬甸大風子學名為Hydnocarpus heterophyllus Kurz(),屬于大風子科植物。另有資料顯示其學名可能标注為Taraktogenos kurzii(),實為同種異名。主産于緬甸、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我國雲南、廣西等地也有分布(,)。
種子呈不規則卵圓形,長2-3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土黃色且紋理較淺。種皮薄脆(約1毫米厚),種仁外被紫黑色薄膜,子葉呈心形稍尖()。與普通大風子相比,緬甸品種種仁更大,顔色更淺()。
需與僞品苦檀子(豆科植物)區分:後者呈扁圓腎形,表面紅棕至黑褐色,無藥用大風子成分(,)。
因含毒性成分,需嚴格遵醫囑使用,過量易引發中毒反應()。緬甸大風子作為正品藥材,需通過形态特征和理化檢測确保真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