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破傷風英文解釋翻譯、面部破傷風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facialis tetanus
分詞翻譯:
面部的英語翻譯:
【醫】 prosopo-
破傷風的英語翻譯:
tetanus
【醫】 lockjaw; nervorum rigor; Te; tetano-; tetanus
專業解析
面部破傷風 (Miànbù Pòshāngfēng) 的漢英詞典釋義與醫學解析
“面部破傷風”是一個醫學術語,指由破傷風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感染傷口後,其産生的神經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 (Tetanospasmin) 主要作用于顱神經支配的面部及颌部肌肉,引發的局部肌肉強直和痙攣狀态。其核心英文對應術語為Facial Tetanus 或Cephalic Tetanus。
詳細解釋:
-
病理機制:
- 破傷風梭菌是一種厭氧菌,常存在于土壤、灰塵和動物糞便中。當面部或頭部區域(如口腔、耳部、頭皮)發生傷口(刺傷、撕裂傷、燒傷、手術切口等)并被該菌污染,且在缺氧環境下(如壞死組織深處),細菌即可繁殖并産生破傷風痙攣毒素。
- 該毒素通過逆行軸突運輸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主要阻斷抑制性神經遞質(如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 GABA)的釋放。這導緻運動神經元過度興奮,肌肉無法正常放松,從而引發特征性的肌肉強直和痙攣。在面部破傷風中,這種作用主要集中于面神經和/或三叉神經支配的區域。
-
臨床表現:
- 牙關緊閉 (Trismus): 這是面部破傷風最典型和最早出現的症狀,表現為咀嚼肌痙攣導緻張口困難甚至完全無法張口。
- 痙笑面容 (Risus Sardonicus): 由于面部表情肌(尤其是口周肌群)持續性痙攣收縮,患者呈現出一種特征性的、看似在“苦笑”或“冷笑”的僵硬表情。
- 吞咽困難 (Dysphagia): 咽喉部肌肉痙攣可導緻吞咽困難或疼痛。
- 局部肌肉強直與痙攣: 可累及眼睑(導緻眼睑痙攣)、頸部(導緻頸部僵硬)等。
- 可能進展: 雖然稱為“面部”破傷風,但若毒素擴散,病情可能進展為全身性破傷風,出現全身肌肉強直、陣發性痙攣(角弓反張)、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血壓波動、心律失常、發熱、出汗)等嚴重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
治療與預防:
- 傷口處理: 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消除厭氧環境,是控制感染源的關鍵。
- 中和毒素: 盡早使用人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Human Tetanus Immunoglobulin, HTIG) 或破傷風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 TAT) 以中和循環中尚未與神經組織結合的遊離毒素。
- 控制痙攣: 使用鎮靜劑(如苯二氮卓類藥物:地西泮、咪達唑侖)、肌肉松弛劑等控制肌肉痙攣和強直,防止窒息等并發症。重症可能需要機械通氣支持。
- 抗菌治療: 使用抗生素(如甲硝唑、青黴素)殺滅傷口中的破傷風梭菌,減少毒素的進一步産生。
- 支持治療: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處理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
- 預防核心 - 疫苗接種: 規範接種含破傷風類毒素 (Tetanus Toxoid, TT) 的疫苗(如百白破疫苗 DTaP/DTP,白破疫苗 Td/Tdap)是預防破傷風最有效的手段。受傷後根據傷口情況和既往免疫史,可能需要進行破傷風疫苗加強接種 和/或被動免疫 (HTIG/TAT)。
重要警示: 面部破傷風是破傷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雖然初期可能表現為局部症狀,但具有進展為全身性、危及生命的重症破傷風的風險。任何可疑的傷口感染和上述症狀出現,均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救助。及時、規範地接種破傷風疫苗是預防此病的根本措施。
參考來源: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破傷風實況報道: 提供破傷風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包括局部型)、治療和預防策略的權威概述。(可參考: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Tetanus Fact Sheet)
- 默克診療手冊 (Merck Manuals) - 專業版 - 破傷風: 詳細闡述破傷風的病理生理、症狀體征(包括頭部破傷風)、診斷、治療和預防。(可參考: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 Tetanus)
- UpToDate - 臨床顧問 - 破傷風: 基于循證醫學的深度綜述,涵蓋破傷風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含局部型)、診斷、管理和預防的最新指南。(可參考: UpToDate - Tetanus)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CDC) - 破傷風(鎖jaw)預防: 提供針對醫護人員和公衆的破傷風疫苗接種建議、傷口處理指南和被動免疫使用規範。(可參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Tetanus Prevention)
- 《實用内科學》等權威醫學教材: 系統闡述破傷風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面部及全身症狀)、診斷标準、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
網絡擴展解釋
面部破傷風是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通過頭面部傷口侵入人體後引發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屬于破傷風的一種特殊類型。以下是詳細解釋:
1.緻病原因
破傷風梭菌廣泛存在于土壤、鐵鏽、人或動物糞便中。當面部受到外傷(如刺傷、劃傷)且傷口較深、開口較小(如釘子紮傷)時,容易形成缺氧的厭氧環境,為破傷風梭菌繁殖提供條件。
2.典型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以張口受限為主,表現為咀嚼肌痙攣、牙關緊閉,可能伴隨面部肌肉強直性收縮。
- 全身症狀:若毒素擴散至神經系統,可出現“苦笑面容”(因面部肌肉痙攣導緻眉毛上揚、口角外牽)、頸部僵硬,甚至全身肌肉強直和陣發性痙攣。
3.與其他類型的區别
普通破傷風多表現為全身性症狀,而面部破傷風早期可能僅局限在頭頸部,但若不及時處理,毒素可能通過血液循環引發全身性感染。
4.預防與治療
- 預防:頭面部受傷後,需徹底清創并注射破傷風疫苗或抗毒素,尤其是被土壤或鐵鏽污染的傷口。
- 治療:以中和毒素、控制痙攣為主,需及時就醫進行抗感染和鎮靜治療。
注意:面部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3-21天,若受傷後出現張口困難或面部僵硬,應高度警惕并盡早就醫。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