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rotalus oreganus
beautiful; beauty; good
rattlesnake
【醫】 rattlesnake
美響尾蛇(We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是分布于北美洲的毒蛇物種,學名為Crotalus atrox,隸屬于蝰蛇科響尾蛇屬。其英文名"Diamondback"源于背部菱形斑紋,"Rattlesnake"則指尾部角質環震動發出的警示聲,該結構由蛻皮殘留物層疊形成。成年個體體長可達1.2-1.8米,毒液含血液毒素和神經毒素複合物,可通過中空管狀毒牙注射,主要捕食齧齒類、鳥類及小型爬行動物(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該物種栖息範圍涵蓋美國西南部沙漠至墨西哥北部幹旱地區,體溫調節依賴環境溫度,日間多藏身岩縫或齧齒動物洞穴(來源: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其蛻皮象征重生與治愈,尾部響環被用作傳統儀式器具(來源:Britannica)。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其列為無危物種,但栖息地破碎化導緻局部種群數量下降(來源:IUCN Red List)。
響尾蛇是美洲地區特有的毒蛇,其名稱來源于尾部末端的角質環結構。以下是關于“美響尾蛇”的詳細解釋:
基本特征與名稱由來
響尾蛇屬于蝰蛇科管牙類毒蛇,體長通常1.5-2米,背部有菱形黑褐斑紋。其尾部末端有一串角質環(由蛻皮殘留形成),擺動時每秒可達40-60次,發出響亮聲響以威懾敵人,因此得名“響尾蛇”。
分布與習性
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中美洲,栖息于沙漠、草原等幹燥環境。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為食,具有頰窩器官,可感知30厘米内溫血動物的體溫變化,實現精準捕獵。
攻擊性與毒性
攻擊速度極快(0.1秒内加速至160公裡/小時),毒液含溶血毒素和神經毒素,可導緻傷口腫脹、肌肉麻痹及呼吸衰竭。遇到威脅時,常豎起尾部發出警告而非主動逃離。
文化符號意義
在美國曆史中,響尾蛇曾因威脅早期移民生活成為被圍捕對象,後逐漸演變為堅韌、危險等文化象征。
注:若需完整生物學分類或具體亞種信息,可參考、6、8的詳細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