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克耳氏小體(Meissner's corpuscle)是皮膚觸覺系統中重要的機械感受器,主要分布于人體無毛皮膚的真皮乳頭層,如指尖、嘴唇等敏感區域。該結構由德國解剖學家Georg Meissner與Rudolf Wagner于1852年共同發現并命名《組織學與胚胎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其組織學特征表現為扁平神經末梢被結締組織被囊包裹,呈橢圓形結構,直徑約30-140微米。功能上專門負責2-50Hz範圍内的低頻振動感知及動态觸覺分辨,能快速適應外界機械刺激《格氏解剖學》(第42版,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電鏡研究顯示其内部含有水平排列的施萬細胞層闆,這種特殊構造增強了機械信號的傳導效率。
在臨床應用領域,美克耳氏小體密度下降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麻風病等觸覺減退疾病存在顯著相關性。最新神經生物學研究證實,這類小體通過Aβ神經纖維将信號傳遞至脊髓後角,最終經丘腦投射至大腦中央後回進行觸覺整合《神經科學原理》(第6版,科學出版社)。
“美克耳氏小體”(Merkel cell)是皮膚中的一種觸覺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層與真皮交界處,尤其在指尖、嘴唇等觸覺敏感區域較密集。它的功能是感知持續的輕微壓力和觸覺刺激(如物體表面紋理),并将機械信號轉化為神經電信號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
結構與特性:
與類似結構的區别:
臨床意義: 美克耳氏細胞可能與某些皮膚腫瘤(如Merkel細胞癌)相關,但具體機制仍在研究中。其功能退化可能導緻觸覺靈敏度下降,常見于老年人。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分子機制或病理學關聯,建議查閱神經生物學或皮膚病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