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格二氏染劑英文解釋翻譯、梅-格二氏染劑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May-Grunwald stain
分詞翻譯:
梅的英語翻譯:
plum
【醫】 Prunus mume Sieb. et Zucc.
格的英語翻譯:
case; division; metre; square; standard; style
【計】 lattice
二的英語翻譯:
twin; two
【計】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醫】 bi-; bis-; di-; duo-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染劑的英語翻譯:
【醫】 dye; stain
專業解析
梅-格二氏染劑(May-Grünwald stain)是一種用于血液學和細胞學研究的複合染色劑,屬于羅曼諾夫斯基(Romanowsky)染色法的重要組成。該染劑由德國醫學家理查德·梅(Richard May)和路德維希·格倫沃爾德(Ludwig Grünwald)于20世紀初改良提出,主要用于血塗片、骨髓塗片及細胞學标本的染色,可清晰顯示細胞核、細胞質及顆粒結構。
其化學組成包含兩種關鍵成分:曙紅Y(Eosin Y)和亞甲藍(Methylene blue)。曙紅Y為酸性染料,可與細胞質中的堿性成分結合,使胞質呈現粉紅色;亞甲藍為堿性染料,通過與細胞核的酸性成分(如DNA)結合,使核染色質呈藍紫色。兩者的協同作用可區分不同血細胞類型,例如中性粒細胞的顆粒、淋巴細胞的胞質細節等。
該染色法在臨床診斷中常與吉姆薩染劑(Giemsa stain)聯用,形成“梅-格二氏-吉姆薩複合染色法”,進一步提升對瘧原蟲、黑熱病原蟲等寄生蟲的檢測靈敏度。标準化操作流程包括:甲醇固定标本→梅-格二氏染液浸染5分鐘→緩沖液沖洗→吉姆薩染液複染15分鐘。
權威文獻如《血液病實驗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及《臨床檢驗技術規範》(中華醫學會編)均将其列為血液形态學檢驗的金标準方法之一。國際血液學标準化委員會(ICSH)亦在2020版指南中強調其在高分辨率顯微鏡分析中的不可替代性。
網絡擴展解釋
“梅-格二氏染劑”通常指醫學和細胞學中用于血細胞或骨髓細胞染色的May-Grünwald染色劑(中文音譯為“梅-格二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May-Grünwald染色劑是一種堿性染料與酸性染料的混合液,屬于羅曼諾夫斯基染色法(Romanowsky stain)的改良版本,主要用于血液、骨髓塗片的染色,以區分細胞核、細胞質及顆粒成分。
2. 組成與原理
- 主要成分:
- 甲基藍(堿性染料):與細胞核的核酸(DNA/RNA)結合,呈現藍色或紫色。
- 伊紅(酸性染料):與細胞質中的堿性蛋白質結合,呈現紅色或粉紅色。
- 染色原理:通過酸堿性染料的差異化結合,突出細胞不同結構的顔色對比,便于顯微鏡下觀察。
3. 應用場景
- 血液學:用于外周血塗片、骨髓穿刺樣本的染色,輔助診斷貧血、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 細胞學:觀察白細胞分類、血小闆形态及異常細胞(如原始細胞、異型淋巴細胞)。
- 常與吉姆薩染色聯用:先使用May-Grünwald染色,再用吉姆薩(Giemsa)複染,增強染色效果(稱為May-Grünwald-Giemsa法)。
4. 染色步驟(簡化版)
- 固定:塗片用甲醇固定。
- 初染:May-Grünwald染液覆蓋樣本,靜置2-5分鐘。
- 稀釋:加入緩沖液或蒸餾水,繼續染色5-10分鐘。
- 沖洗幹燥:流水沖洗,晾幹後顯微鏡觀察。
5. 結果判讀
- 細胞核:深藍色/紫色
- 細胞質:紅色/粉紅色
- 顆粒:中性粒細胞顆粒呈淡粉色,嗜酸性顆粒呈橙紅色。
備注
若需更專業的實驗細節(如染色液配制比例、緩沖液pH值),建議參考病理學實驗室标準操作手冊或相關學術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