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tractylodes lancea; rhizoma atractylodis lanceae
茅術(Máo Zhú)是中藥材蒼術的别稱,在傳統中醫藥體系中具有明确的定義和應用範疇。其英文對應名稱為"Atractylodes Rhizome",拉丁學名為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屬于菊科植物茅蒼術的幹燥根莖。
根據《中國藥典》記載,該藥材性味苦、辛、溫,歸脾、胃、肝經,主要功效包括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如蒼術酮、β-桉葉醇)具有抗炎、調節胃腸功能等生物活性。
在臨床應用方面,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明确指出蒼術可"治濕痰留飲,脾濕下注",常用于治療脘腹脹滿、洩瀉水腫等症。現代制劑中常與厚樸、陳皮等配伍使用,如經典方劑平胃散。
藥材鑒别要點包括:表面灰棕色,具縱皺紋及須根痕,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在多數棕紅色油室,氣香特異。質量以質堅實、斷面朱砂點多、香氣濃者為佳。
關于“茅術”的詞義解釋,綜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組合含義 “茅術”是中藥蒼術的别名,由菊科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幹燥根莖制成,具有溫中祛寒、燥濕健脾等功效。
單字溯源
二、醫學應用 蒼術(茅術)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肝經,主治濕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滿、嘔吐洩瀉,以及風濕痹痛、夜盲症等病症。
三、名稱關聯 因蒼術中有一品種名為“茅蒼術”,古人常以“茅術”作為其簡稱,體現藥材來源與形态特征(茅草類植物的根莖)。
建議:若需了解具體藥理或配伍禁忌,可參考《中國藥典》等權威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