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masquerader
imitate; imitation; pretend to be
【計】 masquerading
formality; ground rule; procedure; proceeding; process; program
【計】 P; problem determination aid; PROC; program; related channel program
【化】 sequence
【經】 program; sequence
從漢英詞典與技術安全雙視角解釋,"冒充程式"(英文:Impersonator Program 或Spoofing Software)指通過僞裝成合法系統進程、應用或服務,以欺騙用戶或操作系統,進而實施惡意行為的軟件。其核心特征為身份欺詐與權限竊取,常見于木馬病毒、間諜軟件等攻擊載體中。
中文術語
冒充程式
英文對應術語
強調對系統身份(如用戶賬戶、服務權限)的盜用(來源:Oxford Dictionary of Computer Science)。
側重界面與交互的僞造(如虛假登錄彈窗)。
攻擊原理
典型危害
根據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
"Impersonator malware operates by mimicking trusted entities to bypass security controls, often combining process spoofing and credential theft."
(來源: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83 Rev.1)
中文 | 英文 | 差異點 |
---|---|---|
冒充程式 | Impersonator Program | 側重身份盜用 |
釣魚軟件 | Phishing Software | 針對用戶而非系統 |
Rootkit | Rootkit | 隱藏自身而非僞裝他人 |
參考資料來源
“冒充程式”是指通過僞裝成合法或可信的軟件,欺騙用戶下載或安裝的惡意程式。這類程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和危害:
僞裝性
冒充程式會仿冒知名軟件的圖标、名稱或界面,例如模仿銀行APP、社交工具或系統工具,利用用戶對正規軟件的信任進行誘導下載。
欺騙性目的
其本質是惡意軟件,可能隱藏後門程式、病毒或間諜功能。安裝後可能竊取個人信息(如賬號密碼)、控制設備,甚至破壞系統。
傳播途徑
常見于非官方下載渠道,如第三方應用商店、釣魚網站或垃圾郵件鍊接。
“冒充”一詞本身指“以假充真”(如、的通用定義),而“冒充程式”則是這一概念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具體應用,需結合技術手段和用戶警惕性共同防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