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edes macfaslanei
wheat
family name; surname
he or she
midge; mosquito
【醫】 gnat; mosquito
麥氏伊蚊(Aedes macdougalli)是蚊科(Culicidae)伊蚊屬(Aedes)中的一種吸血性昆蟲,其學名源自英國昆蟲學家J.A. MacDougall的姓氏。該物種主要分布于非洲東部和南亞熱帶地區,屬于典型的樹洞孳生型蚊蟲。以下從形态特征、生态習性和分類學角度進行解析:
形态學特征
成蟲體長約4-5毫米,具有典型的伊蚊屬特征:胸部背闆覆蓋銀白色鱗片形成琴弦狀斑紋,觸須為黑色且末端帶有白環。翅脈系統符合蚊科雙翅目昆蟲的R4+5脈分叉特征,後足跗節具有明顯的白色基環。幼蟲階段的口刷毛呈多分支羽狀,是區别于近緣種的重要鑒别特征。
生态習性
該蚊種偏好自然栖息環境,幼蟲多孳生于森林樹洞、竹筒等植物容器積水中,成蚊主要在黃昏時段活動。研究表明其吸血宿主包括靈長類動物和偶蹄類,但人類并非主要攻擊目标。
分類學地位
在系統分類中屬于Stegomyia亞屬,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存在近緣關系。分子生物學數據顯示其線粒體COI基因序列與非洲種群存在顯著遺傳分化,提示可能存在隱存種分化現象。
醫學重要性
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表明麥氏伊蚊是重要疾病媒介,但實驗研究顯示其具備傳播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潛在能力。世界衛生組織媒介監測系統中将其列為次要觀察物種。
權威參考資料:
關于“麥氏伊蚊”的解釋,綜合搜索結果信息如下:
基本定義
麥氏伊蚊是伊蚊屬(Aedes)下的一種蚊子,其拉丁學名為 Aedes macfaslanei(注:提供此名稱,但權威性較低,可能存在拼寫或分類學争議)。伊蚊屬的特征包括:成蟲身體呈黑色或棕色,足部有白色環紋,翅膀無斑點,靜止時身體與停留面平行()。
生态與危害
伊蚊幼蟲和蛹通常生長于樹洞、容器積水等小型水體中,是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例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但“麥氏伊蚊”的具體傳播能力需進一步查閱專業文獻确認。
名稱辨析
建議:若需更準确的學名或生物學信息,建議參考權威昆蟲分類數據庫(如ITIS、NCBI Taxonomy),或通過學術文獻核實“麥氏伊蚊”的分類地位及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