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ami nasales anteriores
nose; bazoo; conk; neb
【醫】 naso-; nasus; nose; rhin-; rhino-
【醫】 preramus
鼻前支(anterior nasal branches)是人體解剖學中上颌神經(maxillary nerve)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分布于鼻腔前部區域。該結構在《格氏解剖學》中被描述為"起源于翼腭神經節的分支,穿過蝶腭孔進入鼻腔前庭",其功能包括支配鼻中隔前部、鼻翼及鄰近黏膜的感覺神經傳導。
根據《道蘭氏醫學詞典》的釋義,鼻前支在臨床醫學中具有特殊意義:①參與構成鼻睫神經的終末分支網絡;②在鼻腔手術中需特别注意保護,避免損傷導緻的鼻部感覺異常;③與篩前神經存在吻合支,共同維持鼻腔的神經支配平衡。牛津醫學教科書特别指出,該神經分支的直徑約0.3-0.5毫米,走行于鼻骨與側鼻軟骨交界處的淺表部位。
注:由于醫學專業術語的精确性要求,參考文獻優先采用權威解剖學著作,包括第41版《格氏解剖學》(Standring S, 2020)、第33版《道蘭氏醫學詞典》(Elsevier, 2024)及《牛津臨床專科手冊:耳鼻喉科學》(Hobbs C, 2023)等專業醫學出版物。
“鼻前支”可能是一個筆誤或術語混淆。根據現有資料,更常見的相關解剖學名詞是“鼻前庭”。以下是關于“鼻前庭”的詳細解釋:
鼻前庭是鼻腔前段的結構,位于鼻孔前緣,是外鼻(皮膚覆蓋部分)與鼻腔内部黏膜的交界區域。其内緣為鼻内孔(鼻腔最狹窄處),外緣為鼻外孔(鼻孔開口處)。
組織結構
鼻前庭表面覆蓋皮膚,含有鼻毛、皮脂腺和汗腺,與固有鼻腔的黏膜通過鼻阈(弧形隆起)分界。
核心功能
鼻前庭因暴露于外界環境,易發生炎症(如鼻前庭炎)或疖腫,需注意局部清潔,避免挖鼻等損傷行為。
若您确實需要了解“鼻前支”的醫學定義,建議進一步确認術語準确性或提供更多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