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顱脊指數英文解釋翻譯、顱脊指數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ephalospinal index

分詞翻譯:

顱的英語翻譯:

skull
【醫】 brain case; brain pan; cranio-; cranium

脊的英語翻譯:

backbone; ridge; spine
【醫】 noto-; ridge

指數的英語翻譯:

index; index number
【計】 E; exponent; exponential; power of number
【醫】 exponent; index
【經】 exponent; index; index number; indexes

專業解析

顱脊指數(Cranial-Vertebral Index, CVI),也稱為顱椎指數,是一個在解剖學、人類學和臨床醫學(特别是神經外科和放射學)領域使用的測量指标,主要用于評估顱骨與脊柱(尤其是上頸椎)交界區域的解剖關系。其核心含義是通過量化顱底與第一頸椎(寰椎)或第二頸椎(樞椎)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來判斷該區域是否存在異常或畸形。

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計算:

    • 顱脊指數最常用的定義是基于顱底點(Basion)和樞椎齒狀突(Odontoid process of Axis)的位置關系進行測量計算的。
    • 測量方法: 通常在标準的頭顱側位X光片或頸椎側位X光片上進行測量。
      • McRae線(枕骨大孔線): 連接顱底點(Basion,枕骨大孔前緣中點)和顱後點(Opisthion,枕骨大孔後緣中點)的直線。
      • 齒狀突高度: 測量齒狀突尖端到McRae線的垂直距離(通常用毫米表示)。
    • 計算公式: 顱脊指數(CVI) =齒狀突高度 / McRae線長度
    • 該公式可以表示為: $$ text{CVI} = frac{text{Vertical distance from tip of odontoid to McRae's line}}{text{Length of McRae's line}} $$
    • 正常值範圍: 正常成年人的顱脊指數通常小于1.0。具體數值因文獻略有差異,但普遍認為:
      • CVI ≤ 0.7: 正常。
      • CVI 0.7 - 1.0: 臨界或輕度異常。
      • CVI > 1.0: 通常被視為異常,提示可能存在顱底凹陷(Basilar Invagination),即齒狀突向上突入枕骨大孔區域。
  2. 臨床意義與用途:

    • 診斷顱底凹陷: 顱脊指數是診斷顱底凹陷症(一種顱頸交界區畸形,齒狀突異常升高進入枕骨大孔)的重要影像學指标之一。CVI > 1.0 是診斷該病的主要影像學标準之一。
    • 評估顱頸交界區穩定性: 該區域的異常可能導緻脊髓或腦幹受壓,引發神經症狀(如頸部疼痛、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步态不穩、甚至呼吸障礙)。測量CVI有助于評估畸形的嚴重程度和潛在風險。
    • 輔助手術決策: 對于需要手術幹預(如減壓、融合)的患者,CVI是術前評估和術後效果評價的參考指标之一。
    • 人類學與解剖變異研究: 在人類學研究中,CVI可用于比較不同人群顱頸交界區的解剖特征和變異情況。
  3. 漢英對照關鍵術語:

    • 顱脊指數 / 顱椎指數: Cranial-Vertebral Index (CVI)
    • 顱底點: Basion
    • 顱後點: Opisthion
    • McRae線 / 枕骨大孔線: McRae's line / Foramen Magnum line
    • 齒狀突: Odontoid process (Dens)
    • 樞椎: Axis (C2 vertebra)
    • 寰椎: Atlas (C1 vertebra)
    • 顱底凹陷: Basilar Invagination (BI)
    • 顱頸交界區: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CVJ)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顱脊指數(cephalospinal index)是醫學領域用于描述顱骨與脊柱關系的測量指标。其核心信息如下:

  1. 定義與構成

    • 由"顱"(skull)和"脊"(spine)兩部分組成,可能通過特定公式計算兩者的比例或關聯參數,例如:
      $$ text{顱脊指數} = frac{text{顱部測量值}}{text{脊柱測量值}} times 100 $$
  2. 應用領域

    • 主要用于神經外科、骨科或人類學研究,可能涉及顱腔容積與脊柱結構的關聯分析,如評估發育異常、創傷影響或疾病導緻的解剖結構變化。
  3. 數據局限性

    • 當前可查資料較少,且來源權威性較低,具體測量方法、正常值範圍及臨床意義需進一步通過專業醫學文獻或影像學教材确認。

建議:若需深入應用或驗證該指标,可查閱《格氏解剖學》等權威書籍,或咨詢神經放射科醫師獲取精準測量标準。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