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vigorous efforts to turn the situation
力挽狂瀾(lì wǎn kuáng lán)
漢語釋義
指竭盡全力挽回危急險惡的局勢,比喻在緊要關頭以非凡的勇氣和力量扭轉危局。該成語出自唐代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強調在重大危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常形容英雄人物或關鍵行動。
英語釋義
To make vigorous efforts to turn the tide (from a critical situation); to save the day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 It conveys heroic intervention in dire circumstances, akin to "stemming the raging tide" or "averting imminent disaster."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比喻盡力挽回危急的局勢。" 強調其"挽救危難"的核心語義,適用于政治、軍事或社會重大危機場景。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撰,中國最具權威的漢語工具書之一。
《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英譯:"to save the critical situation by vigorous effort; to turn back the powers of darkness." 凸顯中英文化對"力挽狂瀾"英雄主義特質的共識。來源:中國國家級辭書出版機構,漢英翻譯領域标杆。
《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典故溯源:韓愈以"狂瀾"喻社會動蕩,主張以儒家道統匡正時弊。成語由此衍生,承載"擔當精神"的文化基因。來源:中華書局為古籍出版權威,釋義注重曆史語境還原。
《漢語成語英譯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語用對比:英語中類似表達如"turn the tide"(扭轉局勢)、"save the day"(挽救危局),但"力挽狂瀾"更具緊迫性與力度,多用于存亡關頭。來源:高校學術出版社,側重跨文化語義分析。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與學術研究,未引用網頁來源以确保嚴謹性。如需擴展案例,可參閱《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劉潔修著)或《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力挽狂瀾”是一個具有強烈褒義色彩的成語,常用于形容在危急關頭扭轉局勢的非凡能力。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力挽狂瀾”字面意為用力量拉住巨大的波浪,比喻在局勢即将崩潰時,通過巨大努力扭轉危險局面。其核心包含兩層意象:
該成語最早出自唐代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原指通過引導百家學說回歸正統儒學,如同阻擋洪水東流、挽回傾瀉的巨浪。後世将“回狂瀾”發展為“力挽狂瀾”,更強調主觀能動性。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扭轉乾坤 | 力不從心 |
砥柱中流 | 回天乏術 |
轉危為安 | 束手無策 |
該成語承載着中華民族推崇的擔當精神,強調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氣概。這種價值觀在曆代文學作品和現實場景中被反複強化。
若需查看更多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