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胩(bǐng kǎ)是中文化學名詞,指代有機化合物丙腈(propionitrile),其英文名稱為propionitrile 或propanenitrile。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化學結構
丙胩分子式為 (ce{C2H5CN}),結構簡式為 (ce{CH3CH2C#N}),屬于脂肪族腈類化合物。其名稱中“丙”指丙基((ce{C3H7})),“胩”是“腈”的舊稱(源自德語 nitril 的音譯),現已被“腈”取代。
英文對照:Propionitrile (IUPAC名: propanenitrile)。
曆史命名演變
“胩”字在20世紀中期漢語化學文獻中常見,但現代标準術語已統一為“腈”。例如《現代漢語詞典》标注“胩”為“腈的舊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丙胩可發生水解反應生成丙酸,還原反應生成丙胺,是合成醫藥、農藥的重要中間體。
工業用途
實驗室應用
作為極性非質子溶劑,參與格氏試劑反應及催化加氫實驗。
丙胩具高毒性(LD₅₀大鼠口服:39 mg/kg),可通過皮膚吸收,接觸後需立即清洗。
需密封避光保存,遠離氧化劑(中國标準:GB/T 17519.2-2023)。
參考文獻來源:
根據法語詞典的翻譯,"丙胩"對應的法語詞彙為propylcarbylamine。該詞屬于有機化學領域術語,其結構特征和含義如下:
化學組成:
完整結構式: 丙胩的分子式為C₄H₇N,結構可寫作CH₃CH₂CH₂-N≡C,屬于異腈類化合物。
命名備注:
此類化合物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常用于金屬配位反應和有機合成中。由于當前搜索結果信息有限,建議進一步查閱化學專業詞典或法語科技文獻獲取物化性質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