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stereophonic subchannel
【電】 stereophonic
assistant; auxiliary; deputy; fit; subsidiary
【醫】 para-
【化】 channel
立體聲副波道(Stereo Sub-Channel)是音頻工程中的專業術語,指在多聲道系統中用于傳輸輔助音頻信號的獨立通道。其核心功能是增強主聲道的空間感和音場表現,常見于以下兩類技術場景:
廣播傳輸
在FM立體聲廣播中,副波道通過副載波(38 kHz)傳輸左右聲道差異信號,與主載波(含左右聲道和信號)共同實現立體聲解碼。該技術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在1961年标準化,相關原理可參考《IEEE廣播技術标準》(IEEE Broadcast Technology Standards)。
多聲道系統
在5.1環繞聲系統中,".1"聲道即為副波道的典型應用,專門承載低頻效果(LFE, Low-Frequency Effects)。國際電信聯盟(ITU-R BS.775-3标準)規定其頻率範圍為3-120 Hz,用于呈現爆炸、地震等低頻場景。
該技術的關鍵參數包含分離度(≥40 dB)和頻響範圍(20 Hz-15 kHz),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通道間串擾:
$$
Crosstalk(dB) = 20 cdot log{10} left( frac{V{unwanted}}{V_{main}} right)
$$
實際應用中需遵守AES3數字音頻接口标準,确保副波道與主聲道的精确同步。
關于“立體聲副波道”這一表述,目前公開資料中未發現直接對應的标準術語。結合“立體聲”相關解釋和可能的語境,提供以下分析:
立體聲是通過雙聲道或多聲道技術(如左/右聲道)模拟聲音的空間分布,使人産生三維聽覺感知的技術。其核心是聲音方向性和層次感的還原()。
“副波道”可能屬于以下兩種理解:
若該術語源自特定專業領域(如音頻工程或通信協議),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釋。您可參考以下權威來源擴展信息:
(注:當前通用定義中無“立體聲副波道”的标準解釋,可能存在術語混淆或細分領域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