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tereochemical; steric
stereochemistry
【化】 space chemistry; stereochemistry
【醫】 stereochemistry; sterochemistry
立體化學(Stereochemistry)是研究分子三維空間結構及其對化學性質影響的學科分支,其英文定義為"the study of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atoms in molecules and the effects of these arrangements on chemical reactions"【1】。核心研究對象包括手性中心、構型異構體(如對映體和非對映體)以及構象異構現象【2】。
該學科包含兩大核心領域:
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藥物研發領域,約56%的現代藥物含手性中心,不同立體異構體可能産生截然不同的藥理作用(如沙利度胺悲劇事件)【4】。當前研究前沿包括不對稱合成技術和基于AI的立體結構預測模型開發【5】。
權威參考文獻: 【1】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術語庫 【2】《有機化學基礎》第8版,John McMurry著 【3】《高等有機化學》Carey & Sundberg 【4】美國化學會(ACS)藥物化學期刊 【5】自然催化雜志2024年6月刊
立體化學是從三維空間研究分子結構、性質及其反應行為的學科,其核心在于揭示原子或基團的空間排列對物質特性的影響。以下是其關鍵内容的綜合解析:
立體化學(Stereochemistry)主要探讨分子中原子的三維空間排列方式,以及這種排列如何影響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反應路徑及生物活性。研究對象包括有機分子和無機分子,但因其起源于有機化學,故在有機領域應用更廣泛。
手性分子(如藥物分子)的立體結構直接影響其生物活性。例如,沙利度胺的兩種對映體中,一種可治療孕吐,另一種則緻畸。此類現象推動了不對稱合成技術的發展。
1874年,範托夫和勒貝爾提出碳四面體學說,奠定立體化學基礎。他們指出碳原子四個價鍵呈正四面體排布,當連接不同基團時會産生對映異構體。此理論解釋了酒石酸旋光性的發現(巴斯德,1842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技術細節,可參考學術文獻或權威教材(如、6、7)。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