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地(forestland)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定義為"以自然或人工林木為主體,具有生态保護功能的土地類型"。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解釋,其對應英文術語"woodland"指代"覆蓋樹木且未被密集開發的自然區域",強調植被連續性特征(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3版)。
在法學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二章明确界定:林地包含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及林業管理機構劃定的宜林地(國家林業局令第4號)。生态學研究中,林地具有碳彙功能,單位面積喬木林年固碳量可達4.5-8.1噸/公頃(《中國森林生态服務評估報告》)。
詞源學角度,漢語"林"字甲骨文象形為并立樹木,英語"wood"源自古英語"wudu",均指向樹木聚集的物理空間特征(《漢語大字典》《牛津詞源辭典》)。典型實例包括:長白山溫帶針闊混交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生物圈保護區。
林地是指專門用于林業生産或自然生長的森林覆蓋區域,其定義和分類在不同法規和學術領域中有明确界定。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相關政府文件,林地包括:
以下土地不屬于林地範疇:
類型 | 具體标準 | 來源 |
---|---|---|
有林地 | 郁閉度>30% | |
疏林地 | 郁閉度10%-30% | |
未成林造林地 | 造林成活率≥41%且未郁閉 |
注:以上定義綜合自政府法規文件及科研機構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