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rrectores pilorum; erectores pili
中文術語:立毛肌
英文術語:Arrector Pili Muscle
立毛肌是皮膚真皮層内附着于毛囊的微小平滑肌束。當受到寒冷、情緒刺激時收縮,導緻毛發豎立(如“雞皮疙瘩”現象)。其英文名"arrector pili"源自拉丁語,arrector意為“豎立”,pili意為“毛發”。
立毛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其異常收縮可能與以下病症相關:
來源:
立毛肌(又稱豎毛肌)是一種與毛囊相連的平滑肌,其功能與人體生理反應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立毛肌由纖細的梭形平滑肌纖維束構成,一端連接真皮乳頭層,另一端斜向插入毛囊中部外側的結締組織鞘内。這種傾斜角度使肌肉收縮時能将毛發拉至直立狀态,皮膚表面因此呈現“雞皮疙瘩”現象。
體溫調節
寒冷環境下,立毛肌收縮使毛發豎立,在皮膚表面形成空氣隔熱層,減少熱量散失。這一機制在體毛較多的動物中更顯著,人類因體毛退化作用有限。
情緒與應激反應
恐懼、激動等情緒會激活交感神經,促使立毛肌收縮,表現為“汗毛豎立”或“毛骨悚然”。此反應與腎上腺素分泌有關,屬于原始防禦機制的遺留。
輔助皮膚保護
立毛肌收縮時,連帶擠壓皮脂腺釋放油脂,封閉毛孔以緩沖外界刺激(如寒冷或物理摩擦)。
立毛肌是人類祖先體毛旺盛時期的遺留結構。早期人類通過毛發豎立增強保暖或威懾天敵,但隨着體毛退化,其功能已顯著弱化,僅作為痕迹器官存在。
立毛肌受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調控,屬于不隨意肌(無法通過意識控制)。收縮時肌肉縮短約10%,導緻毛發與皮膚形成約30°的直立角度。
以上内容綜合了百科定義、生理機制及進化背景,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生物學教材或皮膚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