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ickettsial
【醫】 Rickett's organism; Ricketts' organism; rickettsia
立克次氏體 (Rickettsia) 是一類特殊的微生物,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英文術語"Rickettsia"。其核心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定義與分類地位
立克次氏體是一類專性細胞内寄生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它們體積微小,介于病毒和典型細菌之間,形态多為球杆狀或短杆狀。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立克次氏體目(Rickettsiales),立克次氏體科(Rickettsiaceae),立克次氏體屬(Rickettsia)。其生存嚴格依賴于宿主細胞内的環境,無法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上生長。
命名由來與生物學特性
該名稱源于美國病理學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他在研究洛基山斑疹熱和斑疹傷寒時發現并最終因感染而殉職。立克次氏體具有細菌的基本特征,如含有DNA和RNA、具有細胞壁(盡管成分獨特)、對某些抗生素敏感等,但其生活方式與病毒相似,必須在真核細胞内才能繁殖。
傳播途徑與宿主關系
立克次氏體主要作為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存在。其自然宿主多為齧齒類動物(如鼠類),而傳播媒介主要是節肢動物,特别是蜱、虱、蚤、螨等。人類感染通常是通過這些媒介的叮咬或其糞便污染破損皮膚所緻。這種傳播模式是其流行病學的重要特征。
緻病性與所緻疾病
立克次氏體侵入人體後,主要寄生在血管内皮細胞内,引起血管炎症和損傷,導緻一系列嚴重疾病,統稱為立克次體病。常見且重要的疾病包括:
這些疾病臨床表現常包括高熱、劇烈頭痛、皮疹(斑疹傷寒群和斑點熱群)或焦痂(恙蟲病),嚴重時可導緻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臨床意義與公共衛生
立克次體病曾造成大規模流行,曆史上死亡率極高。雖然現代衛生條件的改善和抗生素(如多西環素)的應用已顯著降低其威脅,但在特定地區(如衛生條件差、媒介生物活躍地區)和特定人群(如旅行者、野外工作者)中,立克次體感染仍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
參考來源:
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是一類嚴格細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但更接近細菌。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特點:
立克次氏體屬于變形菌門、立克次體目,為革蘭氏陰性菌。其命名源于美國病理學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他在研究斑疹傷寒時發現并因此殉職。根據緻病性可分為斑點熱組和恙蟲病組等,部分類型具有人畜共患風險(如貓犬立克次體病)。
總結來看,立克次氏體是兼具細菌和病毒特性的獨特病原體,其傳播與生态鍊密切相關,防治需注重媒介生物控制及早期診斷。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疾病案例或研究進展,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