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roral
aurora; polar lights
【電】 aurora; aurora polaris
極光(Aurora)是由太陽風攜帶的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後,進入大氣層激發氣體分子所引發的發光現象。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其英文對應詞為"Aurora",源自拉丁語"aurora borealis"(北極光)和"aurora australis"(南極光),分别指代南北半球的高緯度自然光現象。
科學定義上,極光産生需滿足三個條件:帶電粒子流(太陽風)、地球磁層引導作用、以及大氣層中的氧/氮分子。當粒子碰撞時,氧原子釋放綠/紅光(557.7nm和630nm波長),氮分子則産生藍紫光。這種現象多發生于磁緯65°-75°的"極光橢圓區",最佳觀測時間為春秋分前後。
詞源學角度,"Aurora"一詞可追溯至羅馬黎明女神之名,中國最早記載見于《竹書紀年》"夜中星隕如雨",而《山海經》稱其為"燭龍"神話。現代英語中衍生出"Aurora Borealis/Australis"的專業術語,以及民間俗稱"Northern/Southern Lights"。
文化内涵方面,北歐薩米人視極光為神靈的舞蹈,加拿大原住民傳說中則是祖先靈魂的火炬。現代科學通過衛星觀測(如NASA的THEMIS任務)證實其與地磁暴的關聯性,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已建立極光強度分級系統。
相關術語包括:
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陽物理學部、大英百科全書極光條目、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空間天氣預報中心。
極光是一種出現在地球高緯度地區的自然發光現象,其形成與太陽活動及地球磁場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極光(Aurora)是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進入地球磁場後,與大氣中的氧、氮等分子碰撞激發産生的光現象。這一過程需要三個條件:大氣層、磁場和高能帶電粒子(如太陽風)。碰撞釋放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呈現,形成絢麗的光帶或光弧。
主要出現在南北極圈附近,分别稱為“北極光”和“南極光”。北歐神話中,芬蘭語稱其為“狐狸之火”,源于狐狸奔跑揚雪形成極光的傳說。
研究極光有助于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以及磁場與大氣層的相互作用。
如需更完整的極光圖片或觀測指南,可參考高緯度地區天文台發布的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