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acillus xerosis conjunctivae
conjunctiva
【醫】 conjunctiva; conjunctival coat; tunica adnata oculi; tunica conjunctiva
【醫】 Bacillus xerosis
結膜幹燥杆菌(拉丁學名:Corynebacterium xerosi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棒狀杆菌,主要存在于人類皮膚和黏膜表面。在眼科領域,該菌與結膜幹燥症(xerosis conjunctivae)存在潛在關聯,可能引發慢性結膜炎或角結膜幹燥症候群。
從漢英醫學詞典角度解析:
詞源構成
"結膜"對應英文"conjunctiva",指覆蓋眼睑内層及眼球前部的透明黏膜;"幹燥"譯作"xerosis",源自希臘語"xēros"(幹燥);"杆菌"對應"bacillus",描述其杆狀形态特征。
微生物學特性
該菌屬于放線菌目棒狀杆菌科,需氧或兼性厭氧生長,在血瓊脂培養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其細胞壁含分枝菌酸,具有抗酸性染色特性。
臨床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報告指出,該菌感染可能導緻睑緣炎、慢性濾泡性結膜炎,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能引發角膜潰瘍。典型症狀包括眼部分泌物增多、結膜充血及異物感。
診斷與治療
根據《臨床微生物學手冊》建議,可通過結膜刮片革蘭染色和細菌培養确診。治療通常采用局部氟喹諾酮類滴眼液,重症病例需聯合全身給藥。
參考資料:
(注:以上鍊接為示例性學術資源入口,具體文獻需通過機構權限訪問完整内容)
結膜幹燥杆菌是一種與眼部疾病相關的細菌,常見于結膜幹燥症患者的結膜表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結膜幹燥杆菌屬于棒狀杆菌屬(Corynebacterium),與白喉杆菌同屬但不同種。它被歸類為類白喉杆菌,通常為非緻病性或條件緻病菌,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參與病理過程。
臨床上通過結膜刮片發現該菌及角化細胞,可作為輔助診斷結膜幹燥症的指标之一。典型體征包括銀白色泡沫狀幹燥斑(Bitot斑)和結膜彈性下降。
針對結膜幹燥杆菌本身一般無需抗菌治療,重點需糾正原發病因(如補充維生素A、人工淚液潤眼等)。若合并感染症狀,再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
結膜幹燥杆菌是眼部正常菌群之一,在結膜幹燥症中因環境改變而增殖,可作為疾病診斷的參考指标,但非直接治療靶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