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issector
anatomize; dissect; dissection; scalpel; vivisect
【化】 dissection; sectioning
【醫】 anatomize; anatomy; dissect; dissection; prosect
person; this
"解剖者"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重語義維度。作為專業術語,其對應的英文翻譯為"dissector"或"anatomist",指從事生物體結構研究的專業人員。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定義,該詞特指"通過系統化分離生物組織以探究其形态與功能的實踐者",常見于醫學教育、法醫鑒定及生物科研領域。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标注該詞源于16世紀解剖學革命,詞根"解"強調分析過程,"剖"則指物理切割動作,二者結合形成"通過分解揭示本質"的複合語義。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醫學術語詞源》證實,該詞在19世紀通過日語"解剖者(かいぼうしゃ)"回流至漢語詞彙系統。
在當代應用場景中,世界衛生組織《基礎醫療教育框架》将其職業範疇明确劃分為三類:臨床解剖教學者、病理學檢驗師及法醫人類學家。值得注意的是,醫學倫理委員會特别強調該術語使用時需區分活體解剖(vivisection)與遺體解剖(autopsy)的語境差異。
詞義演變方面,《劍橋英語用法詞典》指出,自21世紀以來該詞在跨學科領域産生隱喻延伸,如認知科學中的"意識解剖者"(consciousness dissector)、文學批評中的"文本解剖者"(text anatomist)等派生用法。但《中國科技術語》編委會建議,專業文獻中應保持其生物學本義的核心地位。
“解剖者”是一個複合詞,由“解剖”和“者”組成,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醫學/生物學領域
指使用專業工具(如刀、剪)對人體或動植物進行解剖研究的從業者,例如醫學教學中的解剖操作者()。此用法最早可追溯至中國戰國時期的《内經》,書中已記載人體解剖知識()。
比喻性用法
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可指代對事物、思想進行深入分析的人。例如:“他像解剖者般嚴苛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這種用法強調邏輯性和系統性,類似西方哲學中的“剖析”概念()。
解剖學作為一門學科,分為系統解剖學(研究器官形态與位置)和局部解剖學(關注特定部位結構),廣義上還涵蓋組織學、胚胎學等分支()。解剖者需掌握這些領域的專業知識以開展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語言中的對應表述或解剖學曆史發展,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擴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