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terminus
bound; boundary; circles; extent; kingdom; republic; section
【醫】 kingdom; sphere; term
brand; cards; plate; shop sign
【化】 brand
界牌(jiè pái)作為漢語特有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及權威解析如下:
界牌指豎立于行政區域、土地或産權邊界處的标志物,用于明确劃分地理或管轄範圍。其英文直譯為"boundary marker" 或"border tablet",常見于官方文件及國際條約(如《中俄尼布楚條約》中界碑的記載)。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該詞強調實物載體的标識功能,區别于抽象界限概念。
界牌具有法定效力,常見于國界、省界、縣界及土地權屬分界點。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管理條例》規定,界樁、界碑的設立需經國務院審批,擅自移動即構成違法。
作為實體證據,界牌可減少領土糾紛。曆史案例顯示,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對界牌管理有嚴格規範,避免邊疆争端。
界牌制度可追溯至西周“封疆樹标”,《周禮·地官》載“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印證古代以實物标界的傳統。近代以來,界牌更成為國家主權的象征,如1895年台灣割讓條約中界牌安置的争議事件。
(注:部分文獻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讀者可通過權威數據庫如CNKI、JSTOR檢索原文。)
“界牌”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在交界處設立的标志性物體,用于明确劃分不同區域的界限。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由“界”(界限)和“牌”(标志牌)組成,字面即“标明界限的牌子”。
拼音為jiè pái,注音符號為ㄐㄧㄝˋ ㄆㄞˊ。
核心功能
作為分界标志,常見于國界、省界、縣界等行政區域交界處,也用于劃分自然或文化區域。
曆史記載
清代文獻《上李伯相論朝鮮商約界務禀》提到,朝鮮曾用界牌标識與俄羅斯的邊界。
清代《都昌縣志》記載了“界牌”用于陸地區域劃分,如“北止橫山陡嶺”等。
實際案例
如江西省都昌縣鳴山鄉的“界牌村委會”,其名稱源于曆史上以界牌劃分地域的傳統。
抽象意義
在成語或現代語境中,可比喻明确的規則、權力或責任範圍,如“法律界牌”“權力界牌”。
其他領域
在遊戲或文學中,也可能指代虛拟界限或象征性标志(如卡牌遊戲中的“結界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