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地(Polar Regions)在漢英詞典中定義為地球南北兩極及其周邊寒冷地帶的地理區域,其核心特征與科學内涵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地理範圍
極地指南北極圈以内的區域,包括南極大陸、北冰洋及周邊凍土帶。《牛津英語詞典》将其描述為“圍繞地球地理極點的高緯度地區”(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polar"詞條)。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将其緯度界定為66°34'以上區域。
氣候特征
具有年均溫-30℃以下的極端低溫、強輻射與季節性極晝極夜現象。《劍橋詞典》強調該區域“冰雪覆蓋期超過十個月”(Cambridge Dictionary, "polar"詞條),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數據顯示北極冰蓋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裡。
生态系統
包含獨特的生物群落,如北極熊、企鵝、地衣等耐寒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指出“極地生态系統對全球碳循環貢獻率達15%”(WWF, 2023年極地生态白皮書)。
科研價值
作為地球氣候變化的指示器,極地冰芯記錄着80萬年大氣成分數據。英國自然雜志研究顯示“南極冰層厚度達4776米,儲存地球70%淡水”(Nature, 2022年極地科考專刊)。
國際治理
受《南極條約》體系約束,59個國家參與極地事務。中國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已建成昆侖站等4個科考站(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公報)。
“極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地球南北兩極圈(緯度66.5°以上)的區域,包括南極和北極。主要特征:
極地是研究氣候變化、生态系統和天體物理的重要區域,其冰雪層記錄着地球環境演變的曆史數據。
提示:如需了解極地科考或具體生态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和(知乎)的詳細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