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碑(jièbēi)是用于标示國家、地區或行政區域邊界的永久性石碑或石柱,其核心功能在于以實體形式确認領土主權與管轄範圍。在漢英詞典中,該詞對應“boundary monument”或“border marker”,強調其作為官方地理标識的屬性。
從法律效力看,界碑的設立通常基于國際條約、雙邊協議或國内行政區劃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管理條例》規定,省級以下邊界的界碑需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核準設立,确保其坐标和銘文信息具有法定權威性。國際法層面,《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62條亦将界碑列為領土主權的不可侵犯标志。
界碑的物理特征包含三要素:①銘刻雙方領土歸屬的碑文(如國名縮寫或經緯度);②防僞編號及設立年份;③符合測繪标準的基座結構。據《測繪學報》研究,現代界碑多采用花崗岩或混凝土材質,抗風化年限可達百年以上。
曆史文獻顯示,中國現存最早的界碑為1689年《尼布楚條約》設立的石刻界标,現存于黑龍江漠河博物館。這種實物印證功能使其成為研究古代疆域變遷的重要考古證據。
界碑是用于标識不同區域邊界的石碑或标記物,常見于國家、省、市等行政邊界或特定區域分界處。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界碑又稱界石,是一種以石碑為主的邊界标志物,用于明确兩個地區之間的分界位置和走向。其核心功能是作為地理分界的永久性标識,常見材質包括石材、木材、水泥等,通常呈長方形。
界碑作為國際通行的邊界标識方式,英語稱為“boundary stone”或“border marker”,德語為“Grenzmarker”,法語為“borne-frontière”。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規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權威地理或法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