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顱底(Platybasia)是顱骨解剖學中的專業術語,指顱底骨結構異常扁平化的病理狀态,屬于顱頸交界區畸形的一種類型。該術語源于希臘語"platys"(扁平)和拉丁語"basis"(基底),描述顱底與脊柱夾角異常增大的形态學特征。
根據《格氏解剖學》定義,扁顱底的診斷标準為顱底角(Basal Angle)超過143度。該角度由鼻點(Nasion)、蝶鞍中心(Sella Turcica)和顱底點(Basion)三點連線構成,正常範圍在123-143度之間。臨床影像學中可通過顱骨側位X光片或CT矢狀位重建進行測量。
該病症常伴隨其他先天畸形出現,如Chiari畸形(占37%病例)和顱底凹陷症(占28%病例)。典型臨床表現包括頸髓壓迫症狀(如肢體麻木)、腦幹功能障礙(如吞咽困難)及顱内壓增高(頭痛、視乳頭水腫)。值得注意的是,約15%的病例與成骨不全症等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相關。
治療策略需參照《神經外科臨床實踐指南》,輕度無症狀者建議觀察隨訪,中重度病例推薦後顱窩減壓術聯合枕頸融合術。術後5年隨訪數據顯示,神經功能改善率可達68-72%。
扁平顱底(又稱扁顱底)是一種先天性顱骨發育畸形,主要特征是顱底角異常增大,導緻顱底結構扁平化。以下是綜合多個醫學資料的詳細解釋:
扁平顱底是由于蝶骨體長軸與枕骨斜坡構成的顱底角增大所緻。正常成人顱底角為109°–145°(平均132°),若超過145°即可診斷為扁平顱底。該畸形常與顱底凹陷症、寰椎枕化等其他顱頸交界區畸形合并存在。
顱底角計算基于側位片兩點連線:
如需進一步了解影像學測量方法或手術案例,、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