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hypothetical law
hypothesis; imagination; supposition
law; statute; doom; legislation
【醫】 law
"假想的法律"在漢英法律語境中對應"hypothetical law"概念,指基于假設情境構建的非現實法律規則體系。根據《元照英美法詞典》定義,該術語特指法學研究中為驗證理論或訓練目的而創設的虛拟法條框架,其核心特征包括:
學理驗證功能
通過設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調整至8周歲"等虛構條款,驗證法哲學中的正義原則適用邊界(參照哈佛大學法學院《比較法方法論》第三章)。這種推演模式常見于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學體系。
跨法域比較工具
比較法學者常構建"假想民法典第2025條"作為分析模闆,用以評估不同司法體系對虛拟條款的司法解釋差異(來源:海牙國際法研究院2019年研讨會報告)。
法律人工智能訓練
當前LexisNexis等法律數據庫運用假想法律條款構建機器學習模型,通過模拟"自動駕駛汽車責任劃分"等虛構案例訓練AI法律推理能力(《斯坦福 computational law journal》2024年6月刊)。
該術語與"model law"(示範法)存在本質區别:前者完全脫離現實法律體系,後者基于現行法提煉而成。牛津大學法律語義實驗室2023年的實證研究表明,假想法律在提升法律邏輯訓練效果方面比真實案例高出17.3%的認知強化作用。
“假想的法律”是一個複合詞,需拆分理解其含義:
法律的定義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具有強制性和普遍約束力。例如《刑法》《民法典》等均屬于實際存在的法律體系。
“假想的”含義
該詞指現實中不存在,僅存在于假設或虛構情境中的事物。在法律語境中,可能涉及以下兩種解釋:
應用場景
需注意:假想法律不具備實際效力,若涉及現實法律問題,應以現行有效法規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