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Wagner's disease
glue; gluey; mucus; pastern; sticky
【醫】 gloea; glue
appearance; kind; sample; shape
【醫】 sample
【醫】 acne albida; acne miliaris; cutaneous calculus; grutum; milia
miliary eruption; milium; pearly tubercles; sebaceous tubercles
strophulus albus; tubercula sebacea
膠樣粟粒疹(Colloid Milium)是一種罕見的皮膚角質層沉積性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現為真皮層出現均質化膠樣物質沉積。該術語在《臨床皮膚病學詞典》中被定義為"由嗜酸性膠樣物質在真皮層積聚引發的粟粒狀丘疹"。
臨床表現包含三個典型特征:(1)多發性半透明丘疹,直徑約1-3毫米;(2)好發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及耳廓;(3)病理切片顯示PAS陽性膠樣物質沉積。根據《國際皮膚病學分型手冊》記載,該病可分為兩型:成人型與光線性型,後者與長期紫外線暴露存在顯著相關性。
緻病機制目前存在三種學說:①膠原變性學說,認為紫外線引發膠原纖維變性;②成纖維細胞異常分泌學說;③遺傳易感性學說。最新研究顯示,MMP-2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異常可能是關鍵緻病因素。
治療方面,《臨床皮膚病治療指南》建議采用分級方案:輕度病例使用維A酸類外用藥,中重度患者推薦Q開關激光治療聯合羟基乙酸化學剝脫術,頑固性病變可考慮手術切除。預防措施強調嚴格防曬,特别是波長290-320nm的UVB波段防護。
膠樣粟粒疹是一種皮膚退行性病變,以下從定義、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等方面綜合解釋:
膠樣粟粒疹又稱膠樣假性粟丘疹或皮膚膠樣變性,屬于結締組織退行性改變。其特點是真皮膠原和彈力纖維變性,形成半透明丘疹或斑片,挑破後可擠出黏性膠樣物質。
需與原發性粟丘疹(汗管阻塞引起)和繼發性粟丘疹(如大疱性疾病恢複期)鑒别。膠樣粟粒疹以膠樣物質滲出為特征,且與退行性變相關。
提示:若需完整文獻或治療方案,可參考、3、5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