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cross-parity checking code
交叉奇偶校驗碼(Cross Parity Check Code)是一種基于奇偶校驗原理的二維錯誤檢測編碼技術,廣泛應用于數據通信和存儲系統。其核心是通過行列雙重校驗機制增強糾錯能力,中文亦可直譯為“交叉奇偶校驗碼”,英文術語對應為Cross Parity Check Code或Two-Dimensional Parity Check Code。
交叉奇偶校驗碼将數據按矩陣形式排列,對每行和每列分别生成奇偶校驗位。例如,一個由二進制數據組成的矩陣中,行校驗位附加在每行末尾,列校驗位則附加在每列下方。這種雙重校驗結構可檢測并定位單個比特錯誤,甚至糾正部分錯誤(來源:IEEE通信标準術語庫)。
數學表達為:
對于數據矩陣$D{m×n}$,總校驗位數為$m+n+1$。若行校驗向量為$R$,列校驗向量為$C$,則校驗關系滿足:
$$ begin{cases} sum{j=1}^{n} D{i,j} + Ri equiv 0(text{mod} 2) sum{i=1}^{m} D{i,j} + C_j equiv 0(text{mod} 2) end{cases} $$
交叉奇偶校驗碼常見于早期網絡協議(如XMODEM)、磁盤陣列(RAID)冗餘校驗,以及嵌入式系統的内存保護(來源: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數據庫)。其簡單高效的特性使其在實時性要求高、資源受限的場景中仍具實用價值。
交叉奇偶校驗碼是一種結合水平與垂直雙重校驗機制的檢錯編碼方法,通過行列交叉的冗餘校驗位設計,提升對數據傳輸錯誤的檢測能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雙重校驗結構
檢錯能力增強
冗餘設計
假設傳輸以下4位數據塊(偶校驗):
數據矩陣:
1 0 1 0 → 行校驗位0(1的個數為2,偶數)
0 1 0 1 → 行校驗位0
列校驗位:1 1 1 1 → 總校驗位1
若傳輸後某位出錯(如第2行第3列變為1):
錯誤矩陣:
1 0 1 0 | 0
0 1 1 1 | 1(校驗失敗)
列校驗:1 1 0 1 → 第3列校驗失敗
通過第2行和第3列校驗失敗的交點,可定位并糾正錯誤。
該方法常用于早期通信協議和存儲系統(如RAID 2),現多被海明碼、CRC等更高效算法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