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緘口(jiān kǒu)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閉口不言、保持沉默。該詞由“緘”(原指捆東西的繩索,引申為封閉)和“口”組成,字面意為“封住嘴巴”,形象表達不說話的狀态。
漢英詞典釋義參考:
閉口不說話;保持沉默
英文對應翻譯:to keep silent; to hold one's tongue; to say nothing
例:他對此事始終緘口不言。 (He remained silent about the matter.)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來源:《牛津英漢漢英詞典》
因謹慎、忌諱或不願表态而選擇不說話
英文對應翻譯:to refrain from speaking (out of prudence, taboo, or unwillingness to comment)
例:在敏感話題上,他選擇了緘口。 (He chose to remain silent on the sensitive topic.)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核心要點
英文翻譯選擇依據:
“緘口”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閉口不言、保持沉默。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緘口”字面意為“封住嘴巴”,引申為閉口不說話。其拼音為jiān kǒu,常見于書面語,表示在特定情境下選擇沉默。
二、出處與典故
該詞源自《孔子家語·觀周》的記載:孔子在周朝太廟中見到一尊金人,其口被封三層,背後刻有“古之慎言人也”的銘文。後世以此比喻謹慎言語、避免多言。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延伸用法
“三緘其口”是更強調的表述,指極度謹慎、絕不開口。例如:“面對媒體追問,他始終三緘其口”。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孔子家語》或漢代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