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price scissors; scissors difference
"剪刀差"作為經濟學術語在漢英詞典中被定義為"price scissors"或"scissors differential",指工農業産品交換過程中呈現的不等價交換現象。該概念最早由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在1920年代提出,後被中國共産黨應用于分析計劃經濟時期的城鄉經濟關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其核心表現為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産品價格低于價值的雙重背離現象,形似張開的剪刀刃口。根據《現代經濟學術語辭典》(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該現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二元經濟論》中驗證了類似機制:當農業部門勞動生産率提升速度滞後于工業部門時,通過價格體系實現的資源轉移會形成持續擴大的價值差(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譯本第157頁)。
世界銀行《2023年發展報告》指出,這種價格扭曲機制在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普遍存在,但隨着市場經濟完善會逐步縮小。當前中國通過農産品價格支持政策和工業反哺農業措施,已将工農業産品綜合比價指數從1978年的1.85降至2022年的0.97(來源:國家統計局年度報告)。
剪刀差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工農業産品在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價格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剪刀差指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産品價格低于價值時形成的差額。這種價格背離在統計圖表中表現為工業品價格上升趨勢線與農産品價格下降趨勢線交叉,形似張開的剪刀,因而得名。
價格動态
價值背離
差額越大稱為擴大剪刀差,反之則為縮小剪刀差。
發達國家常通過兩種手段制造剪刀差:
在金融領域,剪刀差也指M1與M2貨币供應量增速差異:
蘇聯等計劃經濟國家曾通過強制征收低價農産品、高農業稅等方式加速工業化,形成典型的政策型剪刀差。
注:剪刀差概念最早由蘇聯經濟學家提出,後成為分析城鄉經濟關系和國際貿易不平等的重要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