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otitis crouposa; otitis diphtheritica
假膜性耳炎(Pseudomembranous Otitis Media)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化膿性中耳炎,其特征是在中耳腔或鼓膜表面形成一層由炎性滲出物、壞死組織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假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中文術語定義
“假膜性耳炎”指中耳黏膜急性化膿性炎症過程中,滲出物在鼓膜表面凝固形成灰白色或黃褐色、易于剝離的膜狀物。該假膜由纖維蛋白、炎細胞、細菌及脫落上皮構成,覆蓋于鼓膜緊張部,區别于真膜(如白喉杆菌感染形成的緻密假膜)。常見緻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表現為耳痛、流膿及聽力下降。
英文對應表達
英文醫學文獻中通常稱為"Pseudomembranous Otitis Media"。其中:
該術語區别于其他類型中耳炎(如分泌性中耳炎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或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臨床特征與病理機制
假膜形成源于細菌感染導緻的強烈炎症反應,大量纖維蛋白滲出并在鼓膜表面機化。耳鏡檢查可見鼓膜充血、腫脹,表面覆蓋片狀或絮狀假膜,移除後易再生。治療需針對性使用抗生素(如抗葡萄球菌藥物),并局部清理假膜以促進引流。
來源說明:定義綜合參考《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對化膿性中耳炎的分類及病理描述,以及《Stedman's Medical Dictionary》對"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的術語解釋。
假膜性耳炎是假膜性炎症發生于耳部黏膜的一種特殊類型,屬于滲出性炎症中的纖維素性炎。其核心特征為炎症部位形成由纖維蛋白、壞死組織和中性粒細胞構成的假膜。以下是具體解析:
假膜性耳炎的本質是纖維素性炎症,由細菌毒素或化學物質(如尿素、汞)刺激耳部黏膜引起。炎症反應導緻大量纖維蛋白原滲出,隨後形成纖維素,與局部壞死組織、炎細胞共同覆蓋于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假膜。
普通細菌性外耳炎以紅腫、滲液為主,而假膜性耳炎因假膜形成更易反複發作,且需針對性抗感染治療。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自醫學權威來源,具體診療請以醫生指導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