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untainhead; origin; source
"本源"是漢語哲學與語言學交叉研究的核心概念,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origin/source"或"fundamental principle"。該詞包含雙重維度:
哲學本體論維度 指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據與初始形态,如《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中的創世本源論。牛津大學漢學研究中心将其英譯為"primordial source",強調其不可分割的初始性特征。
語言發生學維度 在漢英對比語言學中,特指漢字構形原理與語義生成機制。劍橋漢英詞典将"本源義"标注為"etymological meaning",如"木"字的本源指樹木,引申為木材、木制品等。
現代學科延伸 在認知科學領域,該概念被拓展為"conceptual prototype",如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認知語言學》中,将"本源認知"定義為人類思維的基礎圖式。
宗教哲學闡釋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指出,在儒釋道體系中,"本源"分别對應"天命""佛性""道體"三種诠釋路徑,形成獨特的東方本體論體系。
“本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詳細闡釋:
“本源”指事物的根本起源或最初來源,強調事物的本質和基礎。例如:
哲學中,“本源”涉及對世界本質的探讨:
“千年過去,人類對生命本源的研究仍停滞不前。”()
“君臣治國之要,需詳其本源。”()
“本源”兼具具體與抽象的雙重屬性,既指自然現象的源頭,也指向哲學和邏輯的終極依據。其用法廣泛,涵蓋文學、曆史、科學等領域,是理解事物深層邏輯的關鍵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