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iomone
【法】 living pledge
grain; granule
【醫】 grain; granula; granulatio; granulation; granulationes; granule; granum
活質粒(Viable Plasmid)是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關鍵概念,指在宿主細胞内具備複制能力并維持遺傳穩定性的環狀雙鍊DNA結構。根據《分子生物學原理》(第三版)的定義,活質粒區别于染色體DNA,具有自主複制調控元件(如複制起點),并能攜帶外源基因進行功能性表達。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活質粒"對應的英文術語為"viable plasmid",其中"viable"強調質粒在宿主中的存活與功能活性。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指出,活質粒需滿足三個核心條件:(1)攜帶完整的複制起始位點(ori);(2)具備抗性篩選标記;(3)保持拓撲結構穩定性。
在基因工程應用中,活質粒作為載體廣泛用于重組蛋白生産與基因治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24年發布的《基因載體技術白皮書》顯示,商業化的pET系列質粒因其高效表達特性,在全球實驗室使用率超過68%。其功能實現依賴宿主細胞的RNA聚合酶和複制酶系統,通過滾環複制機制完成擴增。
需要注意的是,活質粒的活性評估需通過轉化效率測試。根據《分子克隆實驗指南》标準流程,合格的活質粒應達到每微克DNA轉化$10$個克隆形成單位的基準值,計算公式為: $$ text{轉化效率} = frac{text{菌落數}}{text{DNA用量}(μg) times text{稀釋倍數}} $$ 該指标直接影響基因編輯實驗的成功率。
關于“活質粒”這一術語,目前主流的生物學文獻中并沒有嚴格定義,但結合“質粒”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可推測其含義如下:
基礎定義
質粒是細菌、酵母等生物中染色體外的環狀DNA分子,能夠自主複制。它們通常攜帶非必需基因(如抗藥性、代謝特殊物質的能力等),但對宿主的特定功能有輔助作用。失去質粒的細菌仍可存活,但會喪失相關特性。
“活質粒”的可能含義
應用背景
在實驗中,“活質粒”可能指經純化後仍保留生物活性的質粒DNA,可用于轉化宿主細胞。例如,質粒載體需通過電穿孔或熱激法導入宿主,并在其中複制表達目标蛋白。
注意:若“活質粒”來自特定文獻或實驗場景,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其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